提督的命运!北宋群英传(连载·终)[复制链接]
 2911     0
发表于 2004-2-24 22:01:56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武将的热血,正在燃烧中!

                           第三章 王继恩~阴谋与悲剧的武人

王继恩,出生于陕州,也就是现在河南省的西部。他本名是张德钧~我想,这个“张”也应该是收养他的宦官的姓氏才对,在开宝年间宋太祖匡胤恢复了他的本姓王,同时还赐给他“继恩”的名字。

虽然王继恩在周的显德时期就已经成为了上位的宦官,但关于他军事生涯的最早记录则是于开宝七年和窦神兴~他也是一个宦官武将,是前面提到过的窦神宝的哥哥~一起率领着禁卫军的精锐队参加针对南唐政权的渡江战役。当时担任前线总指挥的是北宋有名的武将曹彬,在曹彬的指挥下王继恩参加了著名的采石会战,不久后被提升为武德使。

开宝九年的十月,在好不容易消灭了北汉,再度使得天下基本得以统一后,赵匡胤忽然神秘的去世了,由他的弟弟,也就是当时的晋王赵光义继承了皇位,这就是所谓的“斧声烛影千古疑”,是历史上有名的神秘事件。根据《续资治通鉴》中的记载,王继恩在这一事件中是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在赵匡胤于万岁殿死亡后,皇后让王继恩出宫去召见贵州防御使赵德芳,看来是希望能让赵德芳继承皇位。那个时候是午夜,此时整个天下的命运都可以说是握在了王继恩的手中,但王并没有执行皇后的指令,他来到了当时晋王的赵光义所居住的开封府。

“什么?皇兄去世了?怎么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虽然刻意使用了惊讶的语调,但赵光义的表情与其说是“怎么会这样?!”毋宁说是“果然如此”更为恰当。

“晋王殿下,先皇向来是希望您能够继承皇位的,因此皇后殿下的命令是乱命,为了大宋皇朝的未来,在下绝对不可以执行那样的命令。请您登上皇帝的龙座吧。”

“这个……事情太重大了,必须要再好好的考虑一下才能作出决断。”

“殿下,现在时间是万分的宝贵,一旦错过时机,那么天下就可能会落到赵德芳的手里,到了那个时候就为时太晚了!”

赵光义凝视着王继恩,同时他的表情也变得微妙起来。

“继恩啊,为什么要追随我呢?”

“殿下……不,是陛下,您才是唯一有资格掌握天下的霸主!只有您成为皇帝,大宋的皇朝才会拥有光明的未来!请让我跟随在您的身边吧!” 一半是因为演技,另一半是出于真心,王继恩的声音微微颤抖着。

“那么赵德芳呢?”

“那位主君无法激发部下的忠诚心,他不具备成为名君的资质。”

“你真是大胆直言!”

“为了大宋皇朝的未来,我不得不如此。” 王继恩平静的回答,他知道这一次的赌注他押对了。

“你说的很对,这也是为了天下人,那么我们一起携手努力吧。”

赵光义充满霸气的点了点头,而王继恩则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就这样,王继恩和赵光义连夜冒雪赶到了皇宫,一心等待赵德芳的皇后看到近来的是赵光义后先是如同被石化术命中那样的呆若木鸡,而后便不得不接受了自己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失败的事实。总之,由于王继恩的活跃,赵光义很顺利的取得了天下,历史的走向也因此而发生了改变。如果《续资治通鉴》中的记录是真实的,那么这简直可以说是陈桥兵变的再版,而王继恩从此也成了赵光义的特别班底,享受着旁人难及的特别优厚待遇。

在雍熙年间,北宋暂时收复了云、朔州~也就是现在山西省的北部地区,王继恩奉命率领部队来到了易州。自从北宋在岐沟关、君子馆等地被辽国击败后,这一地区多次遭到了辽国军队的攻击,各个要塞堡垒城垒多圮,于是王继恩开始主持修建这一地区的城防设施。不过对于他和辽国的战斗则缺乏具体的史料。

王继恩的职务一路上升,到了淳化年间,他已经成为了昭宣使。就在这个时候,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王小波、李顺之乱。唐末的黄巢之乱,虽然从中原到江南横扫了大半个中国,但没有进入四川,所以这里的封建势力并没有受到冲击。在后蜀统治时期,四川境内绝大多数土地为豪强地主所占有,这使得四川已经成为当时国内阶级矛盾最尖锐的地区。在北宋政府建立后,四川农民的处境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更加的恶化了。

大规模的农民暴动终于开始了,他们的口号“均贫富”在历史书上是要用红笔加以注释的。叛乱军的首领一开始是王小波在他阵亡后,继任的李顺将叛乱进一步的扩大化,他建立了大蜀政权,自称大蜀王,创立了自己的年号并发行货币。叛乱由此进一步的扩大化,几乎整个四川都落入了李顺的手中,号称拥有了百万的武装力量。

政府军和叛乱军在四川的门户剑门要塞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此时攻击一方的叛乱军由杨广率领,兵力有数千,而防御一方的政府军仅仅拥有数百的兵力而已。担任剑门要塞防御司令的上官正奋力死战,恰好成都监军的宿翰~他担任过内殿崇班,我想大概也是个宦官才对~领麾下赶到,总算是获得了胜利,没有使得叛乱进一步的北上蔓延。

事情发展到了这样的地步就不能坐视不管了,于是王继恩被任命为剑南两川招安使,作为西南战区的最高统帅着庞大的军队浩浩荡荡杀向了四川,其手下有著名的石普、雷有终、马知节还有韩守英(他也是个宦官武将,此次担任先锋的职务)等人,实在是相当华丽的阵容。

杨广带着为数三百的败军退回成都后被李顺斩首,随后李顺又再次派遣部队攻击剑门要塞,而此时王继恩的大部队也已赶到,于是双方在研石砦展开了激战,最后以李顺的失败而告终。我想韩守英所立下的主要功绩也应该是这里才对。在平定了剑州的局势后,王继恩又进抵柳池驿,再度和李顺作战,而又再次的以李顺军的失败而告终。根据后世史学家和小说家们的描述,此次会战使得李顺军的士气陷入了崩溃,以致达到了“望风奔走”的地步。

至此,李顺的北上计划完全破产,而其西进对梓州的围攻也因为张雍的奋战和王继恩的救援而失败。而相应的,王继恩则是接连取胜,很快的就平定了阆、绵二州,直抵成都城下。此时李顺仍然还有超过十万的兵力,因此很自信的出城与王继恩展开野战~但很不幸,还是失败了。

谈不上优美但绝对激烈的成都攻防战开始了。箭矢如豪雨般的自城墙上落下,攻击的军队在双眼血红的指挥官的带领下,践踏着临死的敌人与同伴的尸体,高呼着连自己也不明白含义的口号,沿着在城墙四周竖起的云梯呐喊着冲上去,再惨叫着摔下来。战斗不分昼夜的进行着,最后城墙到底是被突破了,在巷战中李顺也没有扭转败局。

总之,王继恩攻克了成都,而李顺的主力则基本被消灭。捷报传到中央后,经过中书省的讨论计划授予其宣徽使的职务。作为皇帝的赵光义此时以“再怎么说王继恩也是个宦官,而宦官一旦介入高层政治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所以如‘宣徽使’这样重要的职务绝对不能给他”的理由坚决反对。当时的宰相则坚持认为“王继恩这次立下的战功实在很大,除此之外别的不足以加以奖励”,于是和赵光义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虽然此时站在丞相一边的还有参政赵昌言,苏易简等人,但却被赵光义以一句“祖宗等例,何人敢违!”吼了回去。最后临时特别设立了一个“宣政使”的职务~阶级比昭宣使要高~授予了王继恩,同时还让其担任顺州防御使,相当于实际上的四川军区司令。

这个“宣徽使”是个什么样的职务呢?因为北宋的官职设定真的是很混乱,因此我也不是很清楚。宋代官制基本上沿用五代制,而在五代时期,宣徽使最高达到了最高军事部门长官枢密使那样的程度~不过我想到了宋代应该不会仍然那么高,反正是个很了不起的高级职务就对了。儒臣和宦官是天敌,而有那么多的儒臣为王继恩争取宣徽使,看来王继恩的能力是公认的,而就皇帝坚决反对这一任命也可以看出北宋对武将的排斥,即使是宦官武将也不例外。

王继恩这个人虽然是个很不错的作战将领,但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地方官员,他在击破了叛军主力后没有继续的加以追击,而是在成都花天酒地起来,使得退入山地的叛乱军余部在张余的率领下发动了几次有效的反攻,复数的县城再度失陷。赵光义虽然又派出了入内押班卫绍钦等人前往纠正,但并未夺取王继恩的兵权。

在王继恩讨伐张余的战斗中还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个名叫王文寿的军官奉王继恩之命率领虎翼卒二千出动,因为他对待部下太过严厉,而在一天晚上被部下指挥使张嶙砍下了脑袋。得知这二千名士兵集体哗变的消息后,赵光义本来计划把哗变士兵的家人全部处死,但在近臣~我没有查到他的名字,但大概是宦官吧~的劝说下改为以招安为主。于是哗变的士兵们又把张嶙的头放在盒子里送给了王继恩,最后全部返回了军队。因为有了这些曾与张余合流的人作为向导,王继恩得以顺利的彻底消灭了张余。虽然士兵们在哗变后还能返回的事实表明王继恩多少还是有号召力的,但同时也可以认为这是日后王均兵变的预演。

无论怎样,四川算是平定了下来,王继恩的声望大副的上升。在至道二年春,一个叫韩拱辰的平民公然上书,指出“王继恩的功劳是那么的大,应该授予更高的职务。而现在却仅仅给个防御使,这样的赏赐实在是太少了,恐怕天下人都要失望了。”对于皇帝来说,这自然是很不讨喜欢的提案。于是赵光义“大怒”,谣言惑众的罪名把韩拱辰打了一顿后,在脸上刺字发配到了崖州。虽然不能确定这个韩拱辰到底是什么来头,但看来王继恩当时在民间的声望还不错,而皇帝也开始对其起了疑心,因此随后就把他调回了首都。

对了,说到王继恩的声望,还有这么件事情。在至道二年,有一个叫做潘阆的诗人,他是宋朝有名的词人,其代表作《酒泉子 》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一句至今仍为后人所称道。不过他并不是很如意,落魄到了在京城卖药的境地。在王继恩的推荐下,潘阆得到了赵光义的召见,并被授予四门国子博士。潘阆和王继恩究竟是怎么相遇的呢?虽然没有具体的记录,但想来一定是非常有戏剧性的事情。

遗憾的是诗人通常都脾气古怪,于是这位和李白类似的“中隐隐于市”的潘阆不久也因为“狂妄”而被贬了职。虽然事情不是以美满的结局而收场,但毕竟也是很能体现王继恩喜欢和文人交往的一件事情。由此可见,王继恩应该是个很风雅的人物才是。虽然日后王继恩背上了“喜结党邀名誉……士大夫之轻薄好进者从之交往”的污名,但我觉得这很难让人相信……就算是要结党也不会去结个“狂妄”的一定要被踢出来的卖药的,潘阆似乎也不是那种“轻薄好进”的士大夫。

在历史记载中王继恩最出名的“朋党”是胡旦,这是一个少年天才那样的人物,考上了大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的状元,因为起草了关于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平燕议》而名震天下。他以左补阙的身份参与史书的编纂工作,成为了著名的大史学家,著有《汉春秋》、《五代史略》、《唐乘》等三百余卷传世,以“文辞敏锐”而著称。日后他也因为和王继恩来往密切而被遭到了肃整,一直无忌惮的评论时政,给人以“爱发牢骚的知识分子”那样的感觉。


总的来说宦官们都有附庸风雅的作风,但真正有名士相往来的还似乎真的只有王继恩这么一个而已。

不管赵光义对王继恩怎样的防备,但毕竟也还是“斧声烛影”的老班底,所以也仅仅是限于“杯酒释兵权”的地步而已,没有进一步的行动。而当真宗即位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打击终于降临了。

根据记载,太宗去世后,王继恩曾经暗中串通参知政事李昌龄~也就是《太上感应篇》的作者~等人,阴谋废太子而另立。这是一段充满了阴谋色彩的历史,王继恩这次没有获得成功~不过另一个叫李神福的宦官则大为活跃。当真宗即位后,王继恩没有采取低调态度,而是“益豪横,颇欺罔”。当然了,“士人诗颂盈门”于自己以外的人物对皇帝而言是很不爽的事情,大概是很单纯的对部下的防备心理吧,至于有没有担心自己父亲上台的内幕暴光一类考虑就不清楚了。

总之,王继恩的不幸开始了,他先是被黜为右监门卫将军,近乎被放逐的派到了均州,其家产被查抄~据说发现了不少从四川缴获的违禁物品。除了李昌龄外,其他和继恩往来通信的大臣们都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的处罚。

在宋的时代中,因为功劳太大名誉太高而导致了皇帝的猜疑,进而因为不实之罪而被排挤的武将有很多,因此在气氛上显得比较的灰暗,有很多人都是没有什么实际的过错,而且还是在立下了不少功绩的情况下被肃整的,也是造成了宋朝“弱兵”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是很可惜的事情。后来的明朝也是这样的一个时代~顺便提一句,在明朝末年满朝文武纷纷叛逃的情况下,为崇祯殉死也是一个宦官,而且名字也是王继恩。

算了,事情往往就是这个样子,一旦武将的势力做大,那么皇帝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真要是演变成不久前五代十国那样的局势,没准国家的境地反而会进一步的恶化。皇帝担心武将造反而砍了他们的头,武将们担心被皇帝砍头而造反,这是一个封建社会很常见的互动关系,所以自毁长城的事情总是一再的发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咸平二年,王继恩死在了被放逐的地方,而他的家人被调回了首都,安置在官舍中。咸平四年,王继恩得以归葬。大中祥符三年,皇帝特别下诏书为之平反,并追复了他的官爵,还用白金千两赏赐给他的家人,但那已经是他死后11年的事情了。


北宋群英们的历史……恩,还是暂时先写到这里好了……


前正新盟最高评议会代理主席,宇宙革命军事委员会代理委员长,正新盟执政党代理总书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不落的黄金狮子旗 ( 苏ICP备05026564号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7 Comsenz Inc. GMT+8, 2024-4-27 02:40 , Processed in 0.362561 second(s), 33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