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主题

14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原创]解讀銀英.三[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5-7 11: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解讀銀英.三
為什麼這個角色要死?為什麼要在這時候死?──解剖銀英的故事結構

楊威利 Jr 2002 / 12


  每次跟一些銀英迷聊天,當談到一些受歡迎角色時,總是會有這樣的問題提出:「為什麼這個角色要死呀?」

  其實,一套作品的內容,來來去去都是在描寫人。而人又有什麼好寫?你、我、作者都是人,人在一生中大概有幾件主要的事必然要經歷,比如初生、死亡、飲食、睡眠與情愛,來來去去也是生老命死、生離死別之類。因此,一個角色在作品中死去,其實並不是那麼奇怪的事。

  生、老、病、死,「死」是排到最後的。為什麼?因為「死亡」是人生的最後,在死亡之後,便什麼都沒有了。因此,任何一個作家,都不會隨便要任何一個角色死去的。當然,如果你是《龍珠》和《金田一》的作者則除外(笑)。

  好了,那麼一個角色的死亡,對故事來說有什麼意義?在劇作學來說,任何吸引人的故事,都是用角色衝突來製造氣氛。而角色衝突的最後表現,就是角色死亡。除非你的故事有七粒能夠召喚神龍的寶珠,否則不是那麼多作者會那麼大膽,隨隨便便弄死自己的角色。但當故事去到一個瓶頸口,需要一些突破的時候,角色死亡,往往就是衝出瓶口的靈丹妙藥。

  不說遠的,幾年前,美國長壽漫畫《超人》,因為故事陷入了無以為繼的瓶口,於是作者便毅然大筆一揮,弄了個《超人之死》出來。頓時,該期的銷量暴升,最後連《蝙蝠俠》也來參一腿,把韋布斯弄個半身不遂來刺激銷量。日本的《浪客劍心》也一樣,好好的也要弄「死」神谷薰來製造故事高潮。當然還可以舉出香港的《龍虎門》弄死王小龍、《Touch》中上杉和也之死、還有《鋼彈》和《Z鋼彈》弄死娜娜(台譯拉拉)和科(台譯鳳)等等。

  好了,回到《銀英傳》來。我說那麼多,其實只是想在開始下面的篇幅前,先給大家一個概念──「作家弄死自己筆下的角色,一定有殺的理由」。那麼這理由是什麼?一樣很簡單,理由永遠跟「故事結構」有關。

  就拿《銀英傳》為例好了。《銀英傳》有三個角色的死,其意義是最重大的,那三人就是楊威利、吉爾菲艾斯和萊因哈特。雖然田中在後記中一而再,再而三說,後悔在那麼早就弄死吉爾菲艾斯,但其實,吉爾菲艾斯死亡的時機,可不是突然出現在田中腦中的,而是一早就經過設計的。大家不妨先在紙上畫一條直線,再依次序刻下一至二十(在這裡是以全套二十期版本為基礎),然後將這三個角色死亡的期數,和萊因哈特登基的期數圈出來。看到什麼了嗎?你會發現,三人的死亡和萊因哈特登基的期數,剛好是可以將整個故事切成四分之一的!你看一看《銀英傳》的動畫副題表,你就更加能夠看清一個事實──萊因哈特登基和這三個角色的死,正正是四期OVA動畫的最後高潮位所在。因此,我可以大膽推斷,在田中芳樹下筆之初,就已經決定了這三個角色之死,包括什麼時候死。

  我喜歡用「切蛋糕」來解釋《銀英傳》的故事結構。我們買了一個圓形大蛋糕後,分餅吃時每刀會怎樣切?第一刀會在正中間將蛋糕平分兩邊。第二刀呢?則會把蛋糕轉九十度,把它切成四分之一。第三刀、第四刀亦是如是,會以八分一、十六分一的方式切下去。當然,現實並不一定會這樣切蛋糕,但實際上這已將《銀英傳》的故事構成解剖了出來。其實,《銀英傳》的故事構成,可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是萊因哈特登基之前,而第二部份則是登基後。這就像剛才提到切蛋糕的第一刀。而第二刀,則是吉爾菲艾斯和楊威利的死,這剛好又像前後兩部份再切一半成四分一。而第三、四刀,則是夾於這四份蛋糕之間的劇情。如在楊死後到萊因哈特病死,中間便有羅嚴塔爾叛變;在吉爾菲艾斯的死和萊因哈特登基中間,則有「諸神之黃昏」。

  就是因為田中太拘泥於要將登基前後的兩部份,用剛剛好一半的篇幅來劃分,反而卻使故事失去平衡。就是因為田中太拘泥於集數上的平衡,反而讓整個故事沒有將故事的緊湊程度均分,最後做成了一種前重後輕的感覺,使大部份讀者都覺得後十期沒有前十期好看。而三個主要角色的死也是一樣,除了萊因哈特的死,其時機是正常的外,大家都覺得吉爾菲艾斯和楊威利,死的時機不對。原因也是一樣,正正是田中拘泥於要在故事去到四分之一的時候弄死這些角色來製造高潮,才要用一些現在看起來其實很忸怩的理由去弄死這些角色。

  科學研究,多是「歸納法」和「演繹法」來引證一項理論。「歸納法」就是歸納支持理論的數據去引證新理論。而「演繹法」,則是先提出假設,然後以此為基礎來實驗,以證明理論。原來創作小說也一樣的,角色就像實驗數據,而劇本就像理論。有些作者會先設定好角色的性格、形象,然後依照角色的性格再去寫劇本,這就像科學的「歸納法」,以角色的行為去引證劇本的推進。有些作家則會先設定好劇本後,才會依照劇本去創作角色,這就像科學的「演繹法」,以劇本為大前題,去引證角色的行動。

  而《銀英傳》,便是一個典型的「演繹法」故事。

  講到這裡,就能夠解釋「為什麼某些角色要死,和要在那個時候死」了。原因很簡單,就是「劇本至上」,一切以劇本為大前題。從前面的段落大家可以看到,《銀英傳》的脈絡其實是很簡單的。當故事以二分一、四分一的方式劃分好後,這就完成了故事的基礎骨架,而細節劇情則是皮肉而已。「歸納法」故事的最大特色是一邊作一邊寫,大家揭開最後期的《龍珠》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而《銀英傳》是一個典型的「演繹法」故事,換句話說,就是一切以決定好的骨幹劇本為大前題。於是,當問到為什麼某個角色要死?答案自然是因為角色不死會影響後面,基礎骨架已決定好的故事。為什麼要在那時間死?還是一樣,因為再不死,會影響後面的故事。而當套用到個別的角色上解釋,大家就會更明白。

  吉爾菲艾斯為什麼要死?因為劇本要萊因哈特一個人演下去,以使萊因哈特撇去了吉爾菲艾斯的仁政思想,加強奧貝斯坦的影響力,除而達到田中心目中萊因哈特「皇帝」的理想形象。那為什麼要在那時間死?第一個原因是在故事去到四分一之時製造高潮;第二個原因是讓往後「要塞對要塞」、「幼帝誘拐事件」等劇情製造合理性,因為如果吉爾菲艾斯沒死,這些事件都會被他所否決。

  那楊威利為什麼要死?因為如果楊威利不死,萊因哈特就不會停止對楊的攻擊。雖然楊死後,會讓伊謝爾倫政府能夠繼續生存的合理性成疑,但如果楊不死,故事就會變得沒完沒了,陷入無止盡的循環之中。那為什麼要在那時候死?第一,楊如果比萊因哈特晚死,那就不能製造一個和平的結局,留下了動亂的誘因,故事便沒有句號。如果楊跟萊因哈特一齊死,一來讀者未必承受得了,二來也跟上面的結果一樣,混亂的因素太多,故事也不能以和平結束。故楊比萊因哈特先死是合理的。第二,又是另一次「四分一效應」,楊的死是製造高潮。於是,大家就會得出一個從劇情上怎看也不合理的結果──地球教徒暗殺的對象是楊威利,而且在回廊會戰之後,一個對復興地球沒意義的時機殺害。

  為什麼萊因哈特要死?《銀英傳》是以萊因哈特和楊威利為重心推進的故事,誇張點說,說它是「萊因哈特傳」也沒有不貼設的。故事要到尾聲了,於是便用他的死亡來作結,這也是合理的結果。另一重要原因是,故事是要有一個和平的結局,而萊因哈特死去,一切可能的動亂元素才會消失,這也是另一個萊因哈特非死不可的原因。至於為什麼要在故事最後一刻死,則是因為故事要結束呀!

  於是,由這三個角色可以引伸到其他角色的死。

  為什麼羅嚴塔爾要死?因為劇本要在楊死後製造劇情,而這段時間要有「戰爭」,則只有內戰。於是羅嚴塔爾就被內定為叛亂者了。但叛變後,這角色不死,便一樣會留下不安定的尾巴,於是結局就不能以和平作結。於是,羅嚴塔爾又要死。

  為什麼魯賓斯基和特留尼西特要死?因為這些角色都在故事中擔當「製造動亂」者的角色,要為故事的和平結局鋪路,這兩個角色自然要死。奧貝斯坦亦然,田中將他的死和地球教完全滅亡拉在一起,就是乾脆將所有影響和平結局的傢伙一併整死。奧貝斯坦要拖到那一刻才弄死他,其實是要為「奧貝斯坦大割草」這段劇情擔當主角,但這段劇情過後,就無法再找到一個轟轟烈烈的理由弄死他,所以田中就乾脆將他和地球教徒一起砍好了。

  而比克古、魯茲、法倫海特等角色,「死因」其實也不外乎那幾點:要不是影響故事和結局的合理性,要不就是為故事留下理想的句號,要不就是為故事製造高潮。在劇情上,不可以說這些角色的死,和他們死的時機是合理。但從故事創作上看,每個角色的死都有跡可尋,並不全然是胡來的。

  《銀英傳》故事的構成,構思其實很好,也很細緻緊密。可惜的只是《銀英傳》是田中第一部連載的大長篇,在故事的駕馭上技巧不足,才做成一些生硬和不合理的結果出來。但作為一部其實有不淡商業味的小說,《銀英傳》確是有它一定的文學意義。它壯闊的背景、細密的結構和華麗的筆致,仍足以讓它成為架空歷史作品中經典的殿堂作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不落的黄金狮子旗 ( 苏ICP备05026564号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7 Comsenz Inc. GMT+8, 2024-4-19 05:32 , Processed in 0.274468 second(s), 33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