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督的命运!北宋群英传[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0 17: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序章:北宋的大时代物语

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超级大帝国唐王朝灭亡后,中国再度进入了混战的乱世之中,严格的说这样的乱世应该从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就已经开始了。经过百年的混战,再一次基本完成了中国在形式上统一的是北宋王朝。

北宋王朝的疆域和唐朝时期相比大大缩小,甚至不能控制长城以南的汉族固有领土。虽然就政治军事的相对实力上不及唐朝,但就经济科学文化的横向和纵向比较而言,北宋仍然可以说创造了历史上空前的繁荣。当然了,这并不是说北宋是一个多么完美的乌托邦—农民起义始终在各地此起彼伏的进行着,但就整体宏观来看仍然是一个和平与繁华的美好的时代。在倭人的记载中,北宋的首都“梦之开封”是一个可以和唐朝在全盛时期的首都“花之长安”并列的超级大都会。

仿佛是特别作为“落后就要挨打”的反例,经济文化上世界第一的宋朝在军事上则令人惊讶的软弱,以致在历史上留下了“弱宋”这样不名誉的称号。这也就导致了各个地方民族政权的大活跃:辽、西夏、大理、吐蕃等各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地方上虎视耽耽(一个叫金庸的小说家在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很形象的说出了这个时候中国的政治形势),因而各个民族之间的武力冲突也就特别的频繁,进而使之成为了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说到“民族英雄”,北宋可能是历史上最为丰产的时期:狄青宗泽杨家将呼家将岳家将(也许岳家将应该算是南宋)……一个又一个的英雄从历史走入了传说,他们的事迹也成为了后世的说书人与小说家口中与笔下所传诵的不朽的传奇。也许是这些英雄的光芒过于耀眼,以致人们忽视了另一些人物的存在,而这些人也同样是在为了守护中国人(准确的说,是中国的汉人)的领土、和平与自尊而挥动着武器,和异民族的叛乱者与侵略军英勇的战斗着。

他们是北宋的宦官武将们。
前正新盟最高评议会代理主席,宇宙革命军事委员会代理委员长,正新盟执政党代理总书记
发表于 2004-11-10 17: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将的热血,正在燃烧中!

         第一章  窦神宝~驰骋西北的要塞攻防名将



窦神宝的父亲~估计应该是养父才对~窦思俨在五代时期就是宦官,在北宋初年则成为了皇城使;窦神宝的哥哥窦神兴则作到了左领军卫大将军那样的高位,并有率领禁卫军讨伐南唐的经历。可以说窦氏家族虽然在血缘上不一定有什么关系,但在职业上则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为国尽忠的模范家庭。

窦神宝和历史上其他宦官一样,一开始也仅仅是从最下位的黄门小太监作起。他初次展露头角是在攻打太原的战役,那是在太平兴国,也就是宋太宗赵光义的时代。在那次战役中,他披着铠甲很勇猛的冒着守军的箭雨登上了城墙,不幸被流矢射伤,可以说是很类似于有“奥尔良之圣女”称号的贞德那样的英武。相信窦神宝的表现一定给赵光义留下了印象,因为随后他就获得了提升,被派往并州~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太原一带~协助当地的城防工作,从此踏上和北方与西北少数民族作战的征途。

窦神宝在并州的表现颇为活跃,他不仅仅局限于守城,而且还多次主动出击。在这个时候窦神宝表现出自己在要塞攻防战方面的特殊才华,攻陷的要塞达到了三十六个之多。此外,他还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修建了三个要塞作为前哨基地。相比之下,日后倭国的关白丰臣秀吉在还是“日吉丸”的时候所立下的“墨吴一夜城”的功绩至今还被倭人津津乐道,和我国北宋时期的这个宦官相比,他大概只能说是达到了三分之一的程度吧。

总之,窦神宝在并洲的表现非常的出色,消灭了上千的敌人,缴获的铠甲、牛马等战利品不计其数,为此也得到了赵光义的表扬。在太平兴国九年,他被调到了夏州,也就是现在的宁夏中北部和尹宪一起主持当地的防务工作。

在那个时候李继迁已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李继迁这个人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后来西夏王朝实际上的建立者,在民族上则属于羌族的一个分支党项。他和其开创的西夏政权一直在北宋和辽国之间左右摇摆,使得北宋在北方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消耗了大量的国力,可以说也是北宋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里顺便提一句,李继迁离开夏州城后曾建立过一个名为“继迁寨”的村庄,位置是现在陕西的米脂,后世的李自成便出生在这个村子里。这个村庄的居民直到今日面对央视的采访镜头仍然自豪的宣称“我们乃是李继迁的后人!”,这么说来,导致大明王朝灭亡的李自成没准也是党项人也不一定。

现在再把话题回到窦神宝的身上,他的辖区状况远远不能以“平安无事”加以形容。作为李继迁的同盟者,伽、罗腻等十四个部族一直处于和北宋当局对立的状态。窦神宝上任后立刻率领部队果断出击,一举摧毁了他们的根据地,上千人被从肉体上消灭,而被俘的则还要更多些。

也正是因为这次胜利,李继迁才觉得自己“兵单力弱,势不得安,北方耶律氏方强,吾将假其援助以为后图”,从此决定投靠辽国。因此,这次胜利可以说是斩断了西夏的手臂,具有历史转折点一般的意义。

在雍熙中期也就是大概在西元九百八十六年左右,赵光义为了对付辽国而构思出了一个策略,他派遣使者前往绥、宥、麟等州-也就是现在的山西、陕西、宁夏的中、北部一带,以金钱和丝绸为酬劳,计划招募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攻打契丹。窦神宝则认为这个计划不但不会成功,反而可能会刺激边境地区有野心的酋长们,使其势力坐大,进而使得状况进一步复杂化——大概也是出于对付李继迁的考虑。总之,赵光义的计划最后也没有实施,边境地区的战乱大概也因此而减少了不少吧。

在淳化年间,也就是西元992年左右,窦神宝奉命前往河东地区视察战备状况。所谓的“河东”大致是现在的山西一带。当地的负责官员在理论上是慕容德丰,不过此时他还在从邢台往这里赴任的路上,该地区实际上是处于权力真空的状态。因此窦神宝就奉命代理慕容德丰的职务。

窦神宝并没有无所作为,此时牛家族~也就是羌人的一只,开始对环庆~也就是现在的甘肃东部和陕西的北部~发动了入侵。窦神宝与陈德玄一起前往讨伐,击破了牛家族二十八个部族,一直追击到了灵武。可能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彻底的消灭牛家族的威胁,赵光义下令他们就在环庆当地驻防。牛家族果然又再次发动了叛乱,而也再一次的被窦神宝击败,牛家族的主力在极泉镇被全歼,九名酋长一级的重要人物被俘虏。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牛家族再没对北宋造成过威胁。

窦神宝在西戎侵犯鄜州的时候也加以了援助。鄜州就是现在延安南部的一带,而所谓的“西戎”我想应该也是羌人。窦神宝的这次行动过程和结果史书上记载并不详细,但就他通过这次的功劳而提升为供奉官的事实来看,应该又是获得了胜利吧。

李继迁在这个时候上场了,他因为取得了辽国的支援而势力大振,重新开始了对北宋西北地区的进攻。而对付这只西夏部队~考虑到此时西夏尚未正式成立,也许应该称为党项军才对~的任务则落到了慕容德丰和窦神宝的肩上。

以窦神宝和慕容德丰为一方,李继迁为另一方的战斗似乎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窦神宝再一次发挥了其要塞攻防战的特长,他多次攻陷李继迁所设立的要塞,缴获的战利品数以万计。获人畜数万计。为此他多次得到了赵光义的嘉奖令,职务也一再的得到提升。

至道元年五月--窦神宝已经是内殿崇班了--时候,李继迁又对灵州,也就是现在的宁夏吴忠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很凑巧的是,窦神宝刚好奉命在这里驻防。于是窦神宝军事生涯中的最高潮,灵州攻防战爆发了。

一般来说,如李继迁率领的党项族这样的游牧民族通常是以骑兵为主力,对攻城并不是非常的在行,因此这场战役很快演化为慢性的围城战。正如历史上守军常遇到的情况那样,窦神宝防守的灵州也陷入了粮食紧张的困境中。虽然窦神宝已经派出了信使求援,但援军到底什么时候能赶到实在是不清楚,此时的窦神宝只能挑起独自挑起抵抗的重担。

不幸的窦神宝和灵州的军民仿佛同时被天使与恶魔所抛弃了。在至道元年十月,也就是灵州攻防战爆发的第五个月,我国西北部发生了大规模的地震,根据《宋史·五行志》中相关记录,震区包括了从潼关往西的灵州、夏州、环庆在内的相当大的区域。虽然号称“地震二百余日”,但我想应该不会有持续那么长时间的地震才对,不过从“城郭庐舍多坏”的描述来看,破坏力还是很大的。

敌军的围困和地震造成了双重的灾难,灵州的补给状况很快恶化到了“兵饥”和“城中粮糗皆竭”的地步;而城壁大面积的崩坏,则更是令守军本以接近失败的境地进一步雪上加霜。换做别的将领此时大概会陷入“天亡我也”的绝望负面情绪中,而如果是西方的将领此时则一定早就投降了。

但窦神宝到底不愧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名将,他想尽办法收集粮食。他秘密的派遣人出城购买粮食,并利用夜幕的掩护把粮食运回城中。可是根据历史记载当时是处于“关西民饥”的状态中,购买米应该是很困难的事情,也很难想像在双方交战的战场附近会有个繁荣的黑市。所以,应该是从很远的地方购买粮食才对……总之,直到现在我还是无法推断出当年窦神宝究竟是如何买到粮食,又是如何突破敌军的封锁把粮食运进城的,实在只能用‘战争魔术一般的奇迹’来解释了。

窦神宝在监守阵地的同时还不时的发起战术反突击,虽然战果不是很清楚,但多少也应该是给敌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才对。当第二年,由赵光义亲自编组的五路援军发动大反攻的时候,窦神宝坚守灵州已经过了一年了。

窦神宝在前有凶狠狡猾的敌人,后是无能的同僚的艰苦环境下,成功坚守灵州直到最后的大反攻,简直是北宋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如果没有窦神宝,灵州的失陷或许是不可避免的吧,那个时候北宋的西北防御体系都会陷入崩溃的境地。更为严重的是,当时灵州城内的居民全部是汉人,一旦灵州失陷,那么赵光义所担心的“如灵州救援未及,城中皆汉民,必尽屠戮”的悲剧一定会发生。这么说来,全城居民的生命都可以说是拜窦神宝所赐。“救人的英雄总比反方面的英雄强的多”,而窦神宝同时在这两方面作到了极至,无论怎么说都是当之无愧的“名将”了。

灵州的英雄窦神宝因为这次的活跃而被提拔为西京作坊副使,开始执行西北军的后勤作战任务。西北地区的粮食供应始终比较紧张,而粮草的押运也是一项充满风险的工作,曾有一只负责四十万担粮草运输工作的武装运输队被李继迁设伏全歼。窦神宝与杨允恭合作,制造了三千辆小车,战胜了种种困难后成功的将粮食送到了环州,实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至道三年,窦神宝被提升为西京左藏库副使,在完成了出使灵武的任务回京报告的时候被皇帝~这个时候应该是宋真宗了~当面提升为供备库使。

在咸平时期,51岁的窦神宝被任命为为高阳关钤辖,被派遣到贝、冀州视察。恰好此时居住在原州的野狸族三千余人迁徙到了顺成谷,和当地的熟魏族发生了武装冲突。于是窦神宝奉命进行调解,经过一系列的勘察谈判与扯皮后,总算是完满的解决了这个矛盾,在北宋历史上的民族友谊方面写下了一笔。在参考前面他劝阻赵光义利用“边部”攻契丹的行为,窦神宝看来在是一个和西北的异民族作战多年的名将同时,也是一个也是个爱好和平而没陷入民族仇杀的人。

窦神宝回朝后被任命为内侍右班副都知。在真宗祭奠祖陵的时候,他留守在京城与刘承*暪餐乒械娜粘J挛铩4笾邢榉酰簿褪俏髟保埃埃鼓曜笥遥彼沃罘醯哪谖褚灿善湟徊⒄乒堋K婧笏值H瘟宋骶┳蟛乜馐沟闹拔瘢痹诿迳匣辜嫒巫琶苤荽淌罚淙凰豢赡艿搅晒衬诘拿苤葑呗砩先危桓龌鹿倌艿鄙洗淌繁暇够故呛芰瞬黄鸬模涓叱恼问滞笠部杉话摺4耸彼氖导使ぷ髦饕钦乒鼙彼蔚耐饨皇樾牛簿褪抢嗨仆饨幻厥楣倌茄墓ぷ鳌*

和其戎马的前半生相比,窦神宝的晚年相对平静。这个人虽然立下了赫赫的功勋,但个性方面很吝啬~也没准正是因为这个才使其拥有了万贯家材,反正是很容易让人产生各种负面的联想就是了。

天禧初年,也就是西元1017年,他被解除了各种职务而也成为了他父亲窦思俨那样的皇城使~我想也许是身体健康方面的原因。这位曾经在西北地区奋战过的人在两年后平静的死在了自己的床上,享年七十一岁。此时他的老对手李继迁已经死了十五年,而距离西夏王朝的正式建立则还有十三年的时间。

北宋群英们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前正新盟最高评议会代理主席,宇宙革命军事委员会代理委员长,正新盟执政党代理总书记
发表于 2004-11-10 17: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将的热血,正在燃烧中!

         第二章  秦翰~将“完美”二字实体化的英雄

秦翰,字仲文,出身是在河北的正定,和三国时代有名的武将赵云算是老乡。他在十三岁的时候进入宫中成为宦官,因其英俊倜傥的相貌与温良谦谨的性格而受到他人的喜爱,不过一旦上了战场就会像换了一个人那样的勇猛无比,在倭国作家田中芳树的笔下,他被描写为一个如同北齐的兰陵王那样的人物。

太平兴国四年,崔彦进率领数万大军对契丹发动了讨伐战,此时秦翰在军中担任都监,在这次军事行动中获得了“善战”的美名。秦翰此时的具体表现如何不得而知,但通过宋太宗“这个人以后一定会大有作为”的评价,想必表现十分出色才是。既然因为能力而得到了皇帝的赏识,那么前途也就有了保障。秦翰的职务被一再的提升,到了雍熙年间,他已经成为了镇、定、高阳关三路的排阵都监了。

在淳化年,在北宋西北边防史上具有一席之地的事情发生了:赵保忠发动了叛乱。赵保忠这个人其实也是个党项人,原本姓李,“赵”乃是北宋的赐姓~说起来连他的本姓“李”也是唐朝时期中央政府的赐姓。为了对付李继迁,北宋采用了以夷制夷的策略,将赵保忠封为了定难军节度使。不过这次赵光义失了算,赵保忠成为定难军节度使后很快的就投到了李继迁和其背后的辽国一边。

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赵保忠和李继迁的密谋不知怎么着被泄露了出去。对于北宋政府来说,这实在是非常丢面子的一件事情,于是李继隆和秦翰奉命率领部队前往讨伐。总的来说,李继隆的兵力比赵保忠要大的多,因此这次作战的主要目的是要把赵保忠这个令皇帝为之蒙羞的人逮捕起来,而如果赵保忠在部队开到前就决定逃跑的话,事情就会变的很麻烦。于是当李继隆的部队抵达延州的时候,秦翰自告奋勇的前往赵保忠所在的夏州行缓兵计。

说起来秦翰也曾经对赵光义提出过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刺杀李继迁的提案。“作为一个宦官,如果可以通过这次为国家消灭这个心腹大患,那么我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赵光义对此虽然很受感动,但到底还是没有批准这个计划,未来历史的发展也因此没有在这里发生任何的改变。

下面还是回到赵保忠这里。秦翰孤身前往夏州无论怎么想这都是一次大胆的行动,一旦被赵保忠识破,即使秦翰是赵云再世也难逃一死了。但秦翰以杨子荣一般的大智大勇成功的稳住了赵保忠,当李继隆的大部队开到时,秦翰又劝说赵保忠出城迎接。秦翰究竟是如何说服赵保忠的不得而知,反正最后赵保忠是和秦翰肩并肩的出了城,当然了,他随后就束手就擒了。

就这样,秦翰没费一兵一卒,几乎是单枪匹马的平定了赵保忠的叛乱,具有强烈的的戏剧性效果,应该可以写成有趣的小说,不过似乎现在还没发现有这方面作品的样子。秦翰因为这次创造的奇迹而被提升为崇仪副使,在至道初年,他晋升为灵、环、庆州、清远军四路都监,也就是说负责协同几乎是北宋整个西北战区的防务。

宋真宗~也就是赵恒即位后,秦翰的头衔又增加了洛苑使。咸平三年,有名的王均之乱爆发了。王均这个人本来是担任都虞候的职务~不过既然能被叛乱军推选为首领,应该也是具备了相当的能力才对~现在则自立为蜀国的皇帝,成立四川地区的统治者。这里顺便提一句,四川地区一直是令北宋政府为之头痛的叛乱多发生地,另一个宦官武将王继恩也是通过在四川的战斗而成名的。

北宋派去讨伐的部队一开始是由雷有终率领,讨伐军在益州城下陷入了苦战,而王均则在城内大摆庆功宴,宴会中音乐伴奏的声音就是在城外的讨伐军大营中也听得一清二楚。和城内守军形成鲜明对照的,当时正好是多雨的夏季,疾病在讨伐军的兵营中到处流行,部队的士气消耗的比粮食还要快。

为了扭转战局,赵恒任命秦翰为两路捉贼招安使(也有记载说是川峡招安巡检使的~我想两者应该是对同一个职务的两种叫法),前往前线进行协调工作。秦翰到达战场后就像阿拉曼的蒙格玛利那样的改变了战略部署,首先在城北的鱼桥堆砌了土山,而后居高临下的攻克了城外的要塞羊马城。

经过一连串胜利的战斗,在扫清了外围后,秦翰利用敌棚~就是类似楼车那样的攻城设施~开始了对益州的攻坚战,而王均则也相应的城内建造了相同的设施进行对攻。大量木制的高楼隔着城墙用弓箭与石块互相攻击的场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实在是很难想象的出,不过守方的王均颇为乐观的将其成为“喜相逢楼”。

到了9月份,王均再也笑不出来了,他所设立的敌楼被秦翰成功的加以烧毁,至此守军的士气终于崩溃了。秦翰下令展开总攻击,亲自上阵指挥作战,在被流矢击中后仍不肯离开前线。根据后世史书的记载,王均此时使用涂有“中者必死”毒药的弓箭加以还击,而秦翰能在这次战斗中活下来实在是一个奇迹。

攻击的一方以敢死队挖掘隧道进行突击,防守的一方则在隧道的出口处用长矛和长戟竭力的加以反击。在这场意志与力量的较量中笑到最后的是秦翰,益州到底是被攻克了,赵恒亲自写了慰问信加以表彰手札劳问。不久,广都也被秦翰收复,战果是“斩首千余级,获马数千匹”。至此,王均的主力已经被消灭,不久王均就在富顺监被杨怀忠逮捕,随后被砍了头。秦翰五战五捷,成功的结束了王均之乱。

事情的发展从此变的很复杂化:王均的首级被讨伐军的另一员大将石普从杨怀忠那里抢了过去,各个将领之间的本不协调的关系变得更紧张起来,甚至说有爆发冲突的可能也不为过。性情温良谦谨,素来有“诚信”之称的秦翰皱着眉头开始了调解的工作。将领们虽然彼此之间“刚狠不和”,但对“温良谦谨,接人以诚信”的秦翰却都很给面子。于是在雷有终、上官正、石普,这些个性棱角分明的将领之间,秦翰起到了类似润滑剂那样的作用,可以说正是因为有秦翰的存在,讨伐军的军官团才能勉强成为一个整体。

当然了,仅仅单纯是个好好先生也是没用的,秦翰同时也是个相当有能力,在战斗中身先士卒的人,他在战斗前后受过四十九处创伤~倭国的田中芳树错误的理解为“参加过四十九次战斗”,是北宋时期将帅们公认的勇将。

总之,事态算是被平息了下去,没有演变成流血事件。在咸平四年,也就是西元1101年,宋辽在河朔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会战,秦翰以镇、定、高阳关排阵都监~也就是前线司令副手~的身份参加了这次作战,《杨家将演义》中的第一男主角杨延昭在本次作战中担任先锋的职务。

这场会战中宋军的阵形是首先以杨延昭的骑兵部队为先锋,秦翰和本次作战的指挥官李继宣率领主力部队为第二、三阵随后跟进。意图是在辽军因与第一阵战斗而阵形混乱的时候投入第二阵,而后再投入第三阵加以攻击,可以说是很宏大而华丽的战略。但在具体实施这个计划的时候,由于杨延昭的指挥失误而导致了前锋的第一阵遭受了意料之外的巨大损失。

就在杨延昭的骑兵队和辽军陷入苦战之时,完成了部队整编的秦翰适时的率领主力军第二阵投入了战斗,李继宣的第三阵也随后赶到。后世历史书上对此的记载是“合势大战”,宋军的指挥官李继宣在战斗中一连换了三匹战马,战斗的激烈状况可想而知。

总之,宋军分次投入部队,利用预备队在物理心理上的双重优势压垮敌军的策略获得了成功,辽军在宋军的追击战中损失惨重,大量被辽国掠取的边民也托这次胜利的福而被拯救了出来。借用后世史书的评价,是一次“大克捷”的辉煌胜利。如果没有秦翰,那么“为敌所乘”的杨延昭大概会像他父亲杨业那样的阵亡,而《杨家将演义》的篇幅也要缩短不少吧。

在此次作战中活跃的秦翰事后得到了皇帝的褒奖,在回京后被晋升为内园使,同时还兼任恩州刺史。秦翰很快就在咸平五年又被派往北方前线担任镇、定、高阳关前阵钤辖~后来又被改为后阵钤辖,也就是类似预备队司令那样的职务。在威虏军要塞的西门外,秦翰和辽军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最后以宋军的胜利而告终,辽军方面有超过两万人阵亡,包括统军铁林大将在内的十五名高级军官做了俘虏。

这次战役结束后,秦翰被任命为宁、泾原路钤辖兼安抚都监,不但统领该地区的军队,更主要的工作是与辽国争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部落的控制权,说起来大致和汉朝时期与匈奴争夺西域的斗争差不多。秦翰把各个部落的酋长们召集在一起,向他们宣读皇帝的诏书,劝说他们站在北宋一边反对辽国。

“我们宋朝的皇帝乃是真正的真命天子,只要加入我们,金钱、布匹、盐铁……想要多少就可以得到多少!”

经过这么一番宣传后,不知是被秦翰的个人魅力所感召还是被北宋允诺提供的经援所打动,有不少酋长率领了其部族投靠了宋朝。后世史书上的记录是“三千余帐”,也就是说有数以十计的部落投了过来。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的部族都决定对北宋宣誓效忠,名为康奴和章埋的两个部族便拒绝服从北宋的命令。如果产生了连锁反应,整个边境的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都有反正的可能。于是秦翰率领部队深入敌境,一举摧毁了这两只拒绝服从命令的部族,消灭了隐患,可以说是立下了如班超那样的功绩。

景德初年,也就是西元1004年左右,辽国对北宋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在寇准的劝说下,宋真宗赵恒计划前往北方视察以振奋士气。秦翰则被先期派往澶、魏州进行准备工作,相当于皇帝全权代理,可以说是实际上的前线最高司令官。秦翰抵达澶州后立刻开始加强城市的防御设施,尤其是对环城的护城河加以疏浚。由于秦翰的努力,也由于德清军要塞守备队的奋战,终于在敌人赶到前完成了澶州的要塞整备工作。

就在宋真宗进入澶州城不久,辽国的大部队也杀到了城下。后世的历史书在记述这段历史时异口同声的使用了“契丹兵暴至”这样的字眼,由此也可以想象辽国的骑兵队如同疾风般的出现在地平线上,在下一个瞬间便兵临城下的情景。这样一来宋真宗相当于是被困在了澶州,一旦澶州失守其危害决不亚于后世的土木堡,北宋王朝灭亡的日期也可能会因此而大大提前。

但此时北宋军队的士气正因为皇帝陛下的到来而高涨~据说他们高呼“万岁”的声音之洪亮令契丹骑兵不禁胆寒;而因为秦翰先期的工作,澶州也远比土木堡坚固的多。激烈的攻防战持续了七十多天,在这段时间中,秦翰始终不脱甲胄~倭国的田中芳树错误的写成了“七十多次不着铠甲的和敌人战斗”~的战斗在一线,千年后被誉为西方军神的拿破伦在远征俄罗斯时也仅仅是连续十五天不脱靴子而已。

秦翰到底不同于王振,澶州也不是土木堡,觉得没有取胜希望的辽军主动撤退,战斗以类似于谦之北京保卫战那样的喜剧结尾而告终。御驾亲征的宋真宗自信满满的凯旋回朝,一个月后,奉命在澶州断后的秦翰也奉命回到了首都,并被晋升为宫苑使。

秦翰在首都停留的时间并不长,他很快又奉命担任泾、原、仪、渭的钤辖,相当于负责整个西北战区的协调工作,应该还是对付辽国和李继迁。根据史料记载,他在任期曾多次和李继迁的党项军发生过小规模的战斗,也参与过对灵州的救援,不过最了不起的还是在当地修筑防御工事的事迹。

当秦翰刚到任的时候,该地区的防御设施几乎是一点也没有,而秦翰在研究了当地的地形后,开始大规模的修筑防御工事。后世史书的记载是“凿巨堑”,我想应该是反骑兵战壕,而且还会附带有垒墙、栅栏、小型兵站等设施。从史料中“计工三十万,役卒数年而成”的记载来看,这是一个远比普鲁塔克、阿皮安笔下的克拉苏之布鲁丁地峡长垒更为庞大的工程。

秦翰这个人之所以厉害在于他并没有给当地的居民增加额外的负担,完全是出动军队完成了这个庞大的工程。对于士兵而言,秦翰则是一个不但能与之同甘共苦,而且十分慷慨大度的长官,每次获得的奖励也会完全的分给部下们,因此得到了士兵们深厚的信赖与拥戴,甚至愿意为这个人而死,这大概也是秦翰能够只靠士兵而完成该工程的重要原因吧。即使不考虑在敌人眼皮底下修工事在技术层面上的种种困难,仅仅是就“不烦于民”这点来看,秦翰也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

由此,他也获得了西北地区汉人和异民族由衷的爱戴。后来大中祥符初期~也就是西元1009年左右,夏州边境地区的异民族发生了暴动,秦翰奉命前往解决该事端。“听说那个有名的秦翰就要来了!”一听到来人是秦翰,暴动的人立刻冷静了下来,以至当秦翰抵达当地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暴动了,由此可见秦翰在西北的影响力了。

总之,秦翰成了北宋在西北不可缺少的人物,以致在真宗前往泰山封禅的时候都不能携同秦翰一起前往。但这并不影响德高望重而劳苦功高的秦翰地位的提升丝ⅰて舶时孪牡丝账疾陈《氐肯こ堇优蟠牡す坛 厍埠庹龈巳砸骼谠谟⒉幻杏钡
氐牡泳

大中祥符八年,也就是1016年,秦翰奉命主持首都宫殿的修缮工作~看来全才
的秦翰在建筑方面确实很有一套。在这年的六月的一天,在内廷工作中的秦翰忽然“暴卒”,享年六十四岁。

拥有“尽忠国家,不害人,亦不妄誉人”良好风评的秦翰去世的那天,北宋皇帝宋真宗本人为之痛哭不已;消息传到军中,士兵们也纷纷为这个“轻财好施,与将士同休戚”的长官而哭泣。能够令上至皇帝下至士兵都为其流涕,这样的武将在历史上实在是很不多见,由此可见其声望。

在可用“完美”二字来的秦翰去世后的第二年,宋真宗追赠其彰国军节度,命令当时有名的文人杨亿为之撰写碑文。杨亿在完成了这项工作后坚决拒收任何报酬,一时被传为美谈。

北宋群英们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前正新盟最高评议会代理主席,宇宙革命军事委员会代理委员长,正新盟执政党代理总书记
发表于 2004-11-10 17: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王继恩~阴谋与悲剧的武人

王继恩,出生于陕州,也就是现在河南省的西部。他本名是张德钧~我想,这个“张”也应该是收养他的宦官的姓氏才对,在开宝年间宋太祖匡胤恢复了他的本姓王,同时还赐给他“继恩”的名字。

虽然王继恩在周的显德时期就已经成为了上位的宦官,但关于他军事生涯的最早记录则是于开宝七年和窦神兴~他也是一个宦官武将,是前面提到过的窦神宝的哥哥~一起率领着禁卫军的精锐队参加针对南唐政权的渡江战役。当时担任前线总指挥的是北宋有名的武将曹彬,在曹彬的指挥下王继恩参加了著名的采石会战,不久后被提升为武德使。

开宝九年的十月,在好不容易消灭了北汉,再度使得天下基本得以同一后,赵匡胤忽然神秘的去世了,由他的弟弟,也就是当时的晋王赵光义继承了皇位,这就是所谓的“斧声烛影千古疑”,是历史上有名的神秘事件。根据《续资治通鉴》中的记载,王继恩在这一事件中是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在赵匡胤于万岁殿死亡后,皇后让王继恩出宫去召见贵州防御使赵德芳,看来是希望能让赵德芳继承皇位。那个时候是午夜,此时整个天下的命运都可以说是握在了王继恩的手中,但王并没有执行皇后的指令,他来到了当时晋王的赵光义所居住的开封府。

“什么?皇兄去世了?怎么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虽然刻意使用了惊讶的语调,但赵光义的表情与其说是“怎么会这样?!”毋宁说是“果然如此”更为恰当。

“晋王殿下,先皇向来是希望您能够继承皇位的,因此皇后殿下的命令是乱命,为了大宋皇朝的未来,在下绝对不可以执行那样的命令。请您登上皇帝的龙座吧。”

“这个……事情太重大了,必须要再好好的考虑一下才能作出决断。”

“殿下,现在时间是万分的宝贵,一旦错过时机,那么天下就可能会落到赵德芳的手里,到了那个时候就为时太晚了!”

赵光义凝视着王继恩,同时他的表情也变得微妙起来。

“继恩啊,为什么要追随我呢?”

“殿下……不,是陛下,您才是唯一有资格掌握天下的霸主!只有您成为皇帝,大宋的皇朝才会拥有光明的未来!请让我跟随在您的身边吧!” 一半是因为演技,另一半是出于真心,王继恩的声音微微颤抖着。

“那么赵德芳呢?”

“那位主君无法激发部下的忠诚心,他不具备成为名君的资质。”

“你真是大胆直言!”

“为了大宋皇朝的未来,我不得不如此。” 王继恩平静的回答,他知道这一次的赌注他押对了。

“你说的很对,这也是为了天下人,那么我们一起携手努力吧。”

赵光义充满霸气的点了点头,而王继恩则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就这样,王继恩和赵光义连夜冒雪赶到了皇宫,一心等待赵德芳的皇后看到近来的是赵光义后先是如同被石化术命中那样的呆若木鸡,而后便不得不接受了自己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失败的事实。总之,由于王继恩的活跃,赵光义很顺利的取得了天下,历史的走向也因此而发生了改变。如果《续资治通鉴》中的记录是真实的,那么这简直可以说是陈桥兵变的再版,而王继恩从此也成了赵光义的特别班底,享受着旁人难及的特别优厚待遇。

在雍熙年间,北宋暂时收复了云、朔州~也就是现在山西省的北部地区,王继恩奉命率领部队来到了易州。自从北宋在岐沟关、君子馆等地被辽国击败后,这一地区多次遭到了辽国军队的攻击,各个要塞堡垒城垒多圮,于是王继恩开始主持修建这一地区的城防设施。不过对于他和辽国的战斗则缺乏具体的史料。

王继恩的职务一路上升,到了淳化年间,他已经成为了昭宣使。就在这个时候,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王小波、李顺之乱。唐末的黄巢之乱,虽然从中原到江南横扫了大半个中国,但没有进入四川,所以这里的封建势力并没有受到冲击。在后蜀统治时期,四川境内绝大多数土地为豪强地主所占有,这使得四川已经成为当时国内阶级矛盾最尖锐的地区。在北宋政府建立后,四川农民的处境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更加的恶化了。

大规模的农民暴动终于开始了,他们的口号“均贫富”在历史书上是要用红笔加以注释的。叛乱军的首领一开始是王小波在他阵亡后,继任的李顺将叛乱进一步的扩大化,他建立了大蜀政权,自称大蜀王,创立了自己的年号并发行货币。叛乱由此进一步的扩大化,几乎整个四川都落入了李顺的手中,号称拥有了百万的武装力量。

政府军和叛乱军在四川的门户剑门要塞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此时攻击一方的叛乱军由杨广率领,兵力有数千,而防御一方的政府军仅仅拥有数百的兵力而已。担任剑门要塞防御司令的上官正奋力死战,恰好成都监军的宿翰~他担任过内殿崇班,我想大概也是个宦官才对~领麾下赶到,总算是获得了胜利,没有使得叛乱进一步的北上蔓延。

事情发展到了这样的地步就不能坐视不管了,于是王继恩被任命为剑南两川招安使,作为西南战区的最高统帅着庞大的军队浩浩荡荡杀向了四川,其手下有著名的石普、雷有终、马知节还有韩守英(他也是个宦官武将,此次担任先锋的职务)等人,实在是相当华丽的阵容。

杨广带着为数三百的败军退回成都后被李顺斩首,随后李顺又再次派遣部队攻击剑门要塞,而此时王继恩的大部队也已赶到,于是双方在研石砦展开了激战,最后以李顺的失败而告终。我想韩守英所立下的主要功绩也应该是这里才对。在平定了剑州的局势后,王继恩又进抵柳池驿,再度和李顺作战,而又再次的以李顺军的失败而告终。根据后世史学家和小说家们的描述,此次会战使得李顺军的士气陷入了崩溃,以致达到了“望风奔走”的地步。

至此,李顺的北上计划完全破产,而其西进对梓州的围攻也因为张雍的奋战和王继恩的救援而失败。而相应的,王继恩则是接连取胜,很快的就平定了阆、绵二州,直抵成都城下。此时李顺仍然还有超过十万的兵力,因此很自信的出城与王继恩展开野战~但很不幸,还是失败了。

谈不上优美但绝对激烈的成都攻防战开始了。箭矢如豪雨般的自城墙上落下,攻击的军队在双眼血红的指挥官的带领下,践踏着临死的敌人与同伴的尸体,高呼着连自己也不明白含义的口号,沿着在城墙四周竖起的云梯呐喊着冲上去,再惨叫着摔下来。战斗不分昼夜的进行着,最后城墙到底是被突破了,在巷战中李顺也没有扭转败局。

总之,王继恩攻克了成都,而李顺的主力则基本被消灭。捷报传到中央后,经过中书省的讨论计划授予其宣徽使的职务。作为皇帝的赵光义此时以“再怎么说王继恩也是个宦官,而宦官一旦介入高层政治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所以如‘宣徽使’这样重要的职务绝对不能给他”的理由坚决反对。当时的宰相则坚持认为“王继恩这次立下的战功实在很大,除此之外别的不足以加以奖励”,于是和赵光义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虽然此时站在丞相一边的还有参政赵昌言,苏易简等人,但却被赵光义以一句“祖宗等例,何人敢违!”吼了回去。最后临时特别设立了一个“宣政使”的职务~阶级比昭宣使要高~授予了王继恩,同时还让其担任顺州防御使,相当于实际上的四川军区司令。

这个“宣徽使”是个什么样的职务呢?因为北宋的官职设定真的是很混乱,因此我也不是很清楚。宋代官制基本上沿用五代制,而在五代时期,宣徽使最高达到了最高军事部门长官枢密使那样的程度~不过我想到了宋代应该不会仍然那么高,反正是个很了不起的高级职务就对了。儒臣和宦官是天敌,而有那么多的儒臣为王继恩争取宣徽使,看来王继恩的能力是公认的,而就皇帝坚决反对这一任命也可以看出北宋对武将的排斥,即使是宦官武将也不例外。

王继恩这个人虽然是个很不错的作战将领,但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地方官员,他在击破了叛军主力后没有继续的加以追击,而是在成都花天酒地起来,使得退入山地的叛乱军余部在张余的率领下发动了几次有效的反攻,复数的县城再度失陷。赵光义虽然又派出了入内押班卫绍钦等人前往纠正,但并未夺取王继恩的兵权。

在王继恩讨伐张余的战斗中还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个名叫王文寿的军官奉王继恩之命率领虎翼卒二千出动,因为他对待部下太过严厉,而在一天晚上被部下指挥使张嶙砍下了脑袋。得知这二千名士兵集体哗变的消息后,赵光义本来计划把哗变士兵的家人全部处死,但在近臣~我没有查到他的名字,但大概是宦官吧~的劝说下改为以招安为主。于是哗变的士兵们又把张嶙的头放在盒子里送给了王继恩,最后全部返回了军队。因为有了这些曾与张余合流的人作为向导,王继恩得以顺利的彻底消灭了张余。虽然士兵们在哗变后还能返回的事实表明王继恩多少还是有号召力的,但同时也可以认为这是日后王均兵变的预演。

无论怎样,四川算是平定了下来,王继恩的声望大副的上升。在至道二年春,一个叫韩拱辰的平民公然上书,指出“王继恩的功劳是那么的大,应该授予更高的职务。而现在却仅仅给个防御使,这样的赏赐实在是太少了,恐怕天下人都要失望了。”对于皇帝来说,这自然是很不讨喜欢的提案。于是赵光义“大怒”,谣言惑众的罪名把韩拱辰打了一顿后,在脸上刺字发配到了崖州。虽然不能确定这个韩拱辰到底是什么来头,但看来王继恩当时在民间的声望还不错,而皇帝也开始对其起了疑心,因此随后就把他调回了首都。

对了,说到王继恩的声望,还有这么件事情。在至道二年,有一个叫做潘阆的诗人,他是宋朝有名的词人,其代表作《酒泉子 》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一句至今仍为后人所称道。不过他并不是很如意,落魄到了在京城卖药的境地。在王继恩的推荐下,潘阆得到了赵光义的召见,并被授予四门国子博士。潘阆和王继恩究竟是怎么相遇的呢?虽然没有具体的记录,但想来一定是非常有戏剧性的事情。

遗憾的是诗人通常都脾气古怪,于是这位和李白类似的“中隐隐于市”的潘阆不久也因为“狂妄”而被贬了职。虽然事情不是以美满的结局而收场,但毕竟也是很能体现王继恩喜欢和文人交往的一件事情。由此可见,王继恩应该是个很风雅的人物才是。虽然日后王继恩背上了“喜结党邀名誉……士大夫之轻薄好进者从之交往”的污名,但我觉得这很难让人相信……就算是要结党也不会去结个“狂妄”的一定要被踢出来的卖药的,潘阆似乎也不是那种“轻薄好进”的士大夫。

在历史记载中王继恩最出名的“朋党”是胡旦,这是一个少年天才那样的人物,考上了大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的状元,因为起草了关于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平燕议》而名震天下。他以左补阙的身份参与史书的编纂工作,成为了著名的大史学家,著有《汉春秋》、《五代史略》、《唐乘》等三百余卷传世,以“文辞敏锐”而著称。日后他也因为和王继恩来往密切而被遭到了肃整,一直无忌惮的评论时政,给人以“爱发牢骚的知识分子”那样的感觉。


总的来说宦官们都有附庸风雅的作风,但真正有名士相往来的还似乎真的只有王继恩这么一个而已。

不管赵光义对王继恩怎样的防备,但毕竟也还是“斧声烛影”的老班底,所以也仅仅是限于“杯酒释兵权”的地步而已,没有进一步的行动。而当真宗即位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打击终于降临了。

根据记载,太宗去世后,王继恩曾经暗中串通参知政事李昌龄~也就是《太上感应篇》的作者~等人,阴谋废太子而另立。这是一段充满了阴谋色彩的历史,王继恩这次没有获得成功~不过另一个叫李神福的宦官则大为活跃。当真宗即位后,王继恩没有采取低调态度,而是“益豪横,颇欺罔”。当然了,“士人诗颂盈门”于自己以外的人物对皇帝而言是很不爽的事情,大概是很单纯的对部下的防备心理吧,至于有没有担心自己父亲上台的内幕暴光一类考虑就不清楚了。

总之,王继恩的不幸开始了,他先是被黜为右监门卫将军,近乎被放逐的派到了均州,其家产被查抄~据说发现了不少从四川缴获的违禁物品。除了李昌龄外,其他和继恩往来通信的大臣们都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的处罚。

在宋的时代中,因为功劳太大名誉太高而导致了皇帝的猜疑,进而因为不实之罪而被排挤的武将有很多,因此在气氛上显得比较的灰暗,有很多人都是没有什么实际的过错,而且还是在立下了不少功绩的情况下被肃整的,也是造成了宋朝“弱兵”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是很可惜的事情。后来的明朝也是这样的一个时代~顺便提一句,在明朝末年满朝文武纷纷叛逃的情况下,为崇祯殉死也是一个宦官,而且名字中有两个字和王继恩一样。

算了,事情往往就是这个样子,一旦武将的势力做大,那么皇帝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真要是演变成不久前五代十国那样的局势,没准国家的境地反而会进一步的恶化。皇帝担心武将造反而砍了他们的头,武将们担心被皇帝砍头而造反,这是一个封建社会很常见的互动关系,所以自毁长城的事情总是一再的发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咸平二年,王继恩死在了被放逐的地方,而他的家人被调回了首都,安置在官舍中。咸平四年,王继恩得以归葬。大中祥符三年,皇帝特别下诏书为之平反,并追复了他的官爵,还用白金千两赏赐给他的家人,但那已经是他死后11年的事情了。


北宋群英们的历史……恩,还是暂时先写到这里好了……

前正新盟最高评议会代理主席,宇宙革命军事委员会代理委员长,正新盟执政党代理总书记
发表于 2004-11-10 17: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终章:私撰北宋群英传

说到底我也不过是个不务正业的百分之四十九瓶醋历史爱好者而已,当初写完了《杨提督~历史阴影中的名将》后和某人在QQ上对谈的时候,曾被指责为“杨思勖这个人还真是一点也不像银英中的那个杨提督啊。”我则以“恩,那么我来考证一下银河帝国那边的将帅们好了!”作为回应。

于是,以一句玩笑话为原始策划案的写作开始了,不过事情很快就变的不那么好玩了,毕竟作者的精力和勤勉都是很有限的,因此候选人中自然有许多要被舍去,其选择的条件大致如下:

A:入选的人物必须都是宦官。总的来说,本文是位于夭折的《历史的表象后3:背负污名的英雄》延长线上的东西,所以请没看到狄青等北宋有名的武将的读者不要遗憾。

B:在时间跨度上,这里仅仅局限于北宋。当然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登场人物都必须出生并死亡在北宋时期,但至少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活跃的时间应该位于北宋。由此,如汉朝的蔡伦、明朝的郑和等超人气的杰出宦官们只好去掉了。

C:入选者必须是武将~至少也是以武人之姿驰骋于沙场为人生主流的,武功要超过政绩。不过如此一来如“恭愿和易” 的李神福,“乐较簿领,孜孜无倦”的刘承规,“涖事干敏,以强果称于时”的邓守恩等人就只得不列入在内了。

D:作为宦官武将,入选者必须在战场上获得过压倒多数的胜利,也就是说必须是一个有能力的名将。所以著名的童贯~他可能是最有名的北宋宦官武将~被排除在外了。

E:应该是一个能与部下同甘共苦,得到了部下们深厚的信赖与拥戴,发自内心的愿意为这个人而战。同时,他还应该尽量是一个不为害于民的人物~不过当时是民族矛盾空间激化的时代,因此发生了屠杀异民族和平居民的事情恐怕也很难免。

F:他为了守护中国人(准确的说,是中国的汉人)的领土、和平与自尊而挥动着武器,和异民族的叛乱者与侵略军英勇的战斗;或者是成功的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我认为这是古代武人的最高境界。当然了,异民族在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可用“名将”二字来形容的武将,而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当时的战争也许仅仅是兄弟民族的争吵。不过在当时的立场,武将们是很认真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和族人而战,如果以后世的现实政治需要而把他们全部抹杀掉,我觉得那是很不公正的行为。

于是以上述的几条原则为选拔标准,从数十人的候选人中选拔出了3个。窦神宝这个人总的来说应该是那种擅长于要塞攻防与后勤保障类型的人物,可以说是银河帝国中的缪拉和梅克林格的组合体。我想他一生中了不起的功绩就是至道元年的灵州攻防战了,抛开那次战役中他在军事上的优秀表现不论,仅仅是他努力的避免了“城中皆汉民,必尽屠戮”的事情就已经是很伟大了。可以说,他也是我这次很偶然的才认识的历史上的英雄。

我第一次知道秦翰还是在倭人田中芳树~真不好意思,又出现这个名字了~的作品《创龙传》中,秦翰在那里面虽然仅仅是配角,但仍然得到了相当好的戏份,是给人“符合骑士八美德的理想化骑士团长”那样感觉的人物。他虽然没有被列入田中的《中国武将列传》的百人之中,但在结语部分却被特意的提起。我想田中所接触到的大概也只是如后世所出的《中国宦官大传》之类的二、三手资料,应该没看过《宋史》、《续资治通鉴》上面的原文才对,所以才会出现复数的错误。

本来我仅仅以为秦翰是个中等偏上的武将,充其量也不过是银英中海伦法特那样的地步而已,而开始研究后我惊讶的发现自己找到了吉尔菲艾斯的原型。无论是性格还是功绩,秦翰都达到了只能用“完美”来形容的地步,即使以田中式的标准来衡量,他也是一个足可以被列入“名将”行列中的人物。

秦翰参加的几次战斗都很具有奇幻般的色彩,例如益州攻防战中攻守双方大量木制的高楼隔着城墙用弓箭与石块互相攻击的场面,总是让我不禁联想到《指环王》结尾部分的镜头。当时是很想用田中那种华丽风格的语言加以形容,但因为这毕竟不是小说,所以只好放弃了。

总之,秦翰是个在各个方面都拥有成为小说或漫画主角资质的人,如果他不是个宦官,我想这方面的作品应该早就出现了才对。

与窦神宝和秦翰相比,王继恩的名气要来得大些。不过这个人如同奥贝斯坦、郎古那样仿佛是个由阴气描绘而成的,在性格上给人以更负面的感觉,他是通过“斧声烛影”的阴谋而进入了北宋军界的高层,而后的表现也似乎不能完全以“崇高”这个词来形容。不过尽管他在性格上远不是一个模范人物,但在用兵方面倒是很有一套,可以说是个合格的“名将”。

于是和北宋时期其他武将那样,他也遭到了皇帝的猜疑和排斥。参考“陈桥兵变”事件中赵匡胤的起家班底日后被“杯酒释兵权”的史实,在“斧声烛影”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王继恩的一生,可以说是具有了相当的象征意味。这也正是我把他的列入三人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不过如果我重新写作本文,大概会把他换掉,大概会选择韩守英吧,全彬也是不错的选择。

前面说过,在这三人以外还有不少的宦官武将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不舍弃。为了不留遗珠之恨,下面把几个重要的候选人简单的介绍一下:

首先要提到的是张崇贵这个人。他也是与党项族的部队多次的战斗,并获得了一个个的胜利,因此得到了“善识羌戎情伪,西人畏服”这样的好评,也是一个出色的将领,但因为他和曹信在共事时,仅仅是因为曹信拒绝了为其弹琴的要求,张崇贵就向真宗打了曹信的小报告,实在是很没气量的行为,不符合E的标准,所以这里删掉。

然后要提到的是张继能,他有“沉密知兵,颇勇敢,喜读书”这样的评价。他也是一个活跃于西北战线的的有力人物,以致达到了“西人畏而不敢犯”这样的地步。不过他到了晚年变的非常的贪财,因此遭到了时人的嘲笑;此外呢,在清远军被党项军队攻击的时候,他因为在庆州逗留时间过长导致了救援的失利,不但清远军沦陷,连青冈砦要塞也不得不加以放弃。总之,我是决定把他去掉了。

接下来的还有全彬。他在西北以镇压盗贼而起家,击退过李元昊对延州的围攻,得到了经略使明镐“勇略善将,得边人情”的好评。日后跟随有“北宋第一名将”之称的狄青一起镇压华南的侬智高之乱。在战斗中他主动提出独自率领一只部队作战,于是狄青便把左路军交给了他。狄青这个人一向以深思熟屡后在采取行动而著称,因此可见全彬是个相当优秀的人物,把他删掉真的是非常的可惜。

此外还有韩守英,他在王继恩之四川讨伐战中担任了先锋官的职务,在剑门会战中立下了赫赫的功勋;而后又在北方攻破了契丹的狼水砦,在环境完全不同的情况下都取得了胜利,随后他有参与了编纂史书的工作……是个“上马能作战下马可著书”那样的的很全能的人物,因此一定要在结语部分谈到他。如果把本文重新来过,我想大概会用韩守英来代替王继恩吧。

真要说起来,其他还有相当多的例子,真的是没完没了,我想还是以后再说吧……如果还能有“以后”的话。其实认真起来,完全满足我前面提到的“ABCDEF”名将标准的人,大概也只有一个秦翰而已。当然了,因为我的知识相当的不足,因此大概对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做了不适当的评价也不一定。

说到宦官,我觉得他们作为我国古代皇权放大机制的一种控制手段,还是不能完全与“窃权乱国”画等号的,问题的实质应该是“狗监视羊群,棍子打狗,牧羊人拿棍子”,如果社会结构中无组织的“熵”还未增加到一定程度,宦官仍然在皇帝的控制之下,那么是可以成为皇帝的得力助手,起到从外部监督整个官僚机构运行的社会调节功能。而一旦封建王朝发展到了“气数以尽”的绝症晚期,在全体官员们都“武将怕死又爱财,文官爱财又怕死”的情况下,宦官的腐化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并不取决于宦官作为一个群体的品德素质,而是整体环境恶化的必然结果。

在东汉和帝时期,以窦宪为首的外戚集团控制了朝廷的实权,皇帝被处于架空的地位。此时所有的大臣们都在“朝臣上下莫不附之”,而此时能够作到“一心王室,不事豪党”的却只有郑觽这样的宦官。日后当外戚集团的窦宪图作不轨的时候,也是完全依仗着郑觽的活跃才使得窦宪的野望破灭。

我实在是很离题,居然谈到汉朝来了,如果接下来再说到明朝,那就真的是没完没了,所以还是在这里打住好了。

本作在刚刚开始连载的时候使用的是“提督的决断”这样的标题,当时是为了体现出那种“战场上成功与失败的一线之隔,是怎样的取决于一个人的一念之间”的感觉才使用了“决断”这个词,不过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联想起了一个炮击东京轰炸纽约的反美杀倭电脑游戏,于是只好改成了现在的题目。即便如此,也还是收到了不少如“哪有管陆军将领叫‘提督’的?” “为什么要用‘提督’这样的日本词来形容中国的武将呢?”的读者投诉。

这其实是很可笑的事情,“提督”作为一种职务的名称,最晚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了(“会瑗以邓降,华亦从至襄阳,帅臣暑华为制干,寻改钧州提督。”《续资治通鉴》)。此外,“提督”也从来没有仅仅局限于水军将领~至少《辞海》中是这么说的,而我也没听说过九门提督在巡逻的时候一定要坐在小船在护城河里漂啊漂的。

国产的“提督”不能得到国人的认同,而正牌倭产的“社会主义”却可以大摇大摆的出现在各种媒体上,真的是一种讽刺。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一千万年银河先生在文字、材料、构思等各个方面的大力协助,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想自己应该是绝对没有可能把这个东西完成的,就这个意义而言,他可以说本文的另一个作者。在文字和史料的一些细节上,广成子先生、李如晦先生、MADIO先生、马伯庸先生、破倭剑先生、stevenxu先生、96NN先生等人也同样给予我很宝贵的帮助,在此对以上诸君献上由衷的感谢,真的非常感谢你们。

再次感谢大家耐着性子看完本文。

前正新盟最高评议会代理主席,宇宙革命军事委员会代理委员长,正新盟执政党代理总书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不落的黄金狮子旗 ( 苏ICP备05026564号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7 Comsenz Inc. GMT+8, 2024-4-18 22:09 , Processed in 0.377815 second(s), 34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