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典费尔特 发表于 2002-6-12 20:14:06

论亚斯提会战

亚斯提会战是小说《银河英雄传说》中非常著名的一场战役。这场看似无关于当时帝国、同盟两
大势力战略轻重的战役,其结果实则促成了高登巴姆王朝的毁灭和银河势力的重新划分。
  在这场战役后,莱因哈特·冯·罗严克拉姆晋升为帝国元帅,真正掌握了帝国兵权,为后来
成为独裁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杨威利则由第二舰队的次席幕僚一举跃为了第十三舰队的司令
官,同样为后来民主果实的保存铺平了道路。
  姑且不论这场战役在《银英传》的这段架空历史中的意义,就战术层面而言,田中大神的构
想可谓凝百家之长、集浩瀚战史之精华。小说中设定的舰队作战不同于陆、海、空三军,但在亚
斯提战役中,舰队的连动性与陆军(说是骑兵更为确切)极为相似;而舰队的航运交通线的设定
却隐约可见海军的影象。就此可以说,田中小说的架空是实则还是架在历史与现实之上的。
  众所周知,亚斯提会战以同盟军准将杨威利接掌第二舰队指挥权为局部战役的划分点,划分
为前后两个阶段。由于这场战役持续时间并不长、且在同盟领域中发生……等种种原因,没有牵
涉到补给问题、预备兵力问题、地理问题等,在这里笔者就避之而不谈了。
  会战初期,是帝国军一级上将罗严克拉姆伯爵利用敌军分散兵力这个战术上的失误进行各个
击破的战法。小说中莱因哈特向五位提督表明了我方握有时间和距离的优势,因此无惧于敌军数
量两倍多于己方。着实,时间和距离对于整个战局来说是其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因为有了时间和
距离的优势就可以主动选择战场,提早一步确定战场优势和机动优势。历史上与敌军正面对抗而
以少胜多的事例也大多是设法分散敌军兵力、而后集中兵力予以各个击破。据说亚历山大的马其
顿方阵所向披靡就因为极善于这种攻击方式。但是要运用这种战术不仅应具备独特的眼光,更需
要有过人的胆识。即使明确我方占据了时间与距离的优势,注重理论的斯特汀中将和被经验磨钝
了锐气的梅尔卡兹上将等人都不可能真正意义上摆脱敌军兵力优势的困饶,因此就主观原因而
言,亚斯提初期会战的胜果会被莱因哈特摘取绝对不是什么奥丁大神的恩赐。
  然而,给予莱因哈特胜利契机的却是同盟军。战局不同于其他,没有客观原因(指敌方暴露
出的明显弱点,如阵行散乱、兵力不足、供给线不够慎密等。)主观大多很难发挥能动性。对于
同盟军几位高级将领人格上是否有缺陷,笔者不愿加以论述,但就其一味模仿‘达贡会战’而不
知变通为何物而言,这是缺乏作为一个指挥官应有素质的。‘以历史为鉴’固然是件美谈,但若
只知死抱教条、墨守成规,将理论放在现实之前,那么是绝对无法适应时时刻刻改变的战局的。
难怪同盟军培特雷中将和慕亚中将会面对突然袭来的敌军而一时不知所措,从而丧失了胜机。也
许在他们可笑而可悲的理念中,敌军的行动也是应该早就被设定好的。从这点来说,他们也是胜
利的制造者,只不过是铸造了他人的胜利而已。
  初期会战存在着一个诱人的假设——在同盟第四舰队遭到攻击时,杨威利曾向派特中将提出
一个让第二与第六舰队提前汇合的方案。(当然这次战役牺牲者一之的拉普少校也向慕亚中将提
出过相似的方案)如果这个方案被实行会怎样呢?是不是就可以证明杨威利比莱因哈特更具有军
事头脑呢?其实,这种假设根本没有存在的理由。战局是分分秒秒在变化的,帝国的莱因哈特在
这次战役中唯一的战略目的就是获得晋升的功绩,一旦当他无法嗅到胜利的矿脉时,说不定在全
灭了第四舰队之后就结束了这场战役,不存在与汇合了后的第六、第二舰队正面交锋的可能。而
当派特提督决定救援第四舰队之时,这个提案就如杨威利自己说的那样“已经没有用了”。
  初期战局的胜利决定了帝国军全局的胜利。而后让人叹为观止的同盟军的反攻不可否认也是
基于这个基础之上的。
  亚斯提会战的后半阶段,也就是末期会战着重点平衡在同盟准将杨威利反客为主利用莱因哈
特的中央突破战法分散两翼,腾空中央进行迂回追尾战。当兵力差距不大时,比较有利的攻势为
中央突破及半包围战法。莱因哈特会采用更为激进的中央突破战法是完全可以预料到的。不过,
杨威利这一着看似神奇其实也是险到了极点。不论中央是被敌军突破或是自行腾空的,一旦军队
缺少了支力平衡点,军队的气势低落是必然会带来的结果。这样是非常容易在战场上形成一定规
模的游兵,从而转变为溃败的。但奇策往往会使得敌人一时无法辩明意图,从而产生改变战局优
劣的效果。亚斯提就是其中一例,而会战的末期战局和历史上希波战争中的那场马拉松战役有着
惊人的相似处。公元前492年,希腊步兵将主力分置于两翼,佯作正面进攻。波斯军依仗兵力优
势,取中央突破战术。希腊中军且战且退,波斯军步步进逼。希腊军突然发起两翼的迂回攻击,
其长枪密集方阵攻势凌厉,波斯军抵抗不住,仓皇后撤。希腊军乘胜追击,波斯军溃败,退至海
上回国。当然,要让历史重演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帝国军并不是当年的波斯军。
  被同盟军追尾的帝国军虽然折损了艾尔拉赫少将,但并没有就此溃散了阵行。莱因哈特反追
尾的指令无疑是正确的,这个命令下达的同时实则也是下达了亚斯提会战最终战果。参加战斗的
人员,帝国军二四四万八六○○名,同盟军四○六万五九○○名。舰艇方面,帝国军二万多艘,
同盟军四万多艘,战死沙场者,帝国军一五万三四○○多名,同盟军一五○万八九○○多名。毁
灭或损害严重的舰艇,帝国军二二○○多艘,同盟军二万二六○○多艘。书上明确记载的数字实
际上是田中大神对这场战役胜负的宣判。
  战术附属于战略,对于战略以外的因素不能决定战役的胜负。不论莱因哈特是不是甘心于如
斯的胜利,不论杨威利是不是满足保住了如斯的兵力。帝国军决定性的胜利是无可厚非的。
  亚斯提会战在小说中是银河历史的开始。纵点点繁星腾起、纵丝丝华丽再现,田中大神笔下
的战役又有那一场是完完全全架空于历史与现实的呢?

  后记:偶见孟岩、见欢网友的大作《我评亚斯提战役》不觉一时手痒兴起,信手涂鸦小评,
贻笑大方。

^轮^ 发表于 2002-7-12 17:53:14

回复:我来回复。

写得很好呢。
我觉得很好(反正我是写不出来)。

天外隐士 发表于 2003-1-5 20:34:59

回复:论亚斯提会战

当同盟军将兵力分散且在通讯不灵的情况下不作变通时,这场战役的胜败就已经决定了.还曾看到一文说若先进功第二舰队就不会胜利了.在此我也说说我的观点:原著中莱因哈特进功第二舰队时使用中央突破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士气高昂,已击败其他两只舰队.而如果第二舰队是第一个目标时莱因哈特一级上将就不见得会使用同样的战术了,应该是使用对付其他两只舰队的方式,而这样一来派特中将也就不见得会很快战伤,莱因哈特一级上将的胜算仍然很大.而我还要提醒一点:莱因哈特一级上将对各舰队的攻击顺序是有规律的,其顺序决定于各个舰队的实力与所处位置,所以这场战斗的运气成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亚斯提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