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干道

银英考据
之巴米利恩

查阅导游手册

返 回

  又是看到了卡介伦提督的文章所以想写巴米利恩,希望以后不要变成习惯了才好。不过这次不是特别要反驳卡介伦提督什么,只是,提督大人讲的是巴米利恩一役中的战术问题,所以,我厚着脸皮来说说那一战中的战略问题吧。

  一开始……搞不好有点不恭,那个,就是莱因哈特虽然有战神的名头,杨虽然一幅战略家的模样,可惜他们归根到底只有一个舰队司令官的水准而已,才把这么一场灭国大战(且双方都还是大国)搞成了两只舰队的小把戏。

  先说莱因哈特,他本来是很有利的一方,当时他处的地位可以说是典型的以强凌弱。 同盟方面,照田中的描写,几乎没有什么力量与之抗衡,所有的,只是杨的十三舰队。那样一支舰队,说老实话,也只能打游记战而已,游记战固然有它的用处和最后取胜的契机(这一点在后面说杨的时候再谈),但是毫无疑问的一点,莱因哈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占有绝对的优势,这个优势是杨无法应付的。站在这样一个以强凌弱的立场上,正确的做法眼前就有例子吗!就是象俄罗斯打车臣那样,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一点点把敌人压垮,这样才是似慢实快,有战略素养的大军统帅的做法。决不是莫名其妙用全军主帅做饵,把赌注压在消灭一个游记队上。另外,莱因哈特的兵力部署也一塌糊涂,从书中写到的,他除了后来为了和杨对决而把兵力分开之外,之前一直基本上把所有兵力集中在一起,包括分兵进攻伊谢尔伦的罗严塔尔部队,进入同盟后就和莱因哈特合兵一处了。我最早刚到“不落的黄金狮子旗”时也有说过一点,现在想更详细的说说。集中兵力固然是重要的胜利条件。不过一个战场或一个据点上到底能或需要集中多少兵力,应该是有限度的吧。如果集中的兵力太少了会失败,那么集中兵力太多也是不行的啊。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补给,一个地方集中太多人,想也想得到吃饭是令人头疼的,而相同的兵力,如果分散到比较广大的区域,更能够依靠当地的生产,要解决自然方便。还有,过多的部队集中在一起,再好的指挥官,也很容易出现混乱的。这些也都还罢了,重要的是你把怎么多人全拉在一起,他们发挥的战略作用就很有限了。以莱因哈特的立场而言,他不是要打赢某一个战斗,他要做的事是灭亡同盟!是要用手中的庞大兵力去灭亡一个同样庞大的国家!他不是一个什么小岛国的君主,他要灭的也不是另一个小国,他指挥的更不是单单一支舰队。这样大规模的作战,所谓分兵合击应该是一件必然的事吧,至少我看到的是历史上中国在春秋战国以后,每一次大规模战役,能成功的都是多路人马并进的,特别是以强攻弱的时候。在我的想象中,到这种规模的战役,应该是莱因哈特的兵象水银泻地一样,分成一股股,向同盟漫延过去。莱因哈特正确的做法是把自己放在安全的地方,保持整体的胜利而不是孜孜于寻求某一战某几战的胜败。

  我记得以前也有看过一种说法,说莱因哈特与杨的一战是莱因哈特所谓的武人的什么什么使然,但是,皇皇一国之君竟是个武夫,堂堂大军首领所有的只是一个舰队指挥官的灵魂,不是很悲哀?!莱因哈特过去嘲笑旧帝国的贵族们打着无意义无战略只考虑某一战输赢的愚蠢战争,那么,他自己在巴米利恩的时候呢?不过莱因哈特后来据说是改变了这种愚蠢的做法和想法,可惜田中大神语焉不详。

  又:不知道银英里的舰队到底是什么,从舰队个数和级别而言,应该类似现代的集团方面军,从书中关于舰队做战的描述来看,却和一个军一个师差不多,以至于虽然说着人不少,但总觉得打得小气。还有,即使是元帅了,指挥一个舰队,感觉上象师长之类角色,完全没有集团军司令独当一面的眼界和气概,如果莱因哈特要分兵合击的话,应该让能独当一面的人做指挥,如果说找不到,我想决不是未来的人才有问题,只可能是首领不懂什么是真正的人才。

  再说杨。杨是打游击战的,游击战能够胜利的根本是什么呢?机动、灵活、熟悉地理、高明的战术当然都很重要,但是这些还不能算是战略根本。若说游击战,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国家就是从游击战中成长出来的,算是很有经验吧。记得前段时间看中央电视台放的国庆贺片,就写解放战争时期,胡宗南三十万大军进攻陕北,解放军这边只有一两万人,最后是胡无功而反,被迫从陕北撤出,其实就是失败了,当时解放军打的就是游击战。但是,胡的失败,与其说是在陕北战场上的失败,不如说是陕北以外的因素导致他失败的。是因为当时解放军在陕北以外的战场有长足发展,最后使解放军赢得胜利。如果解放军只有这么一个地方这么一支部队,即使再机动灵活战术高,终有一天会撑不下去的。也就是说,游击战真正胜利的根本,在于能够利用形势不断壮大发展自己。游击队,只有在不停的发展壮大,能够和敌人大军硬碰硬打硬仗以后,才能成“王”,否则,仅靠那么一支所谓的很有作战力的兵团啊,终究是只能做“寇”,落到失败的命运的,特别是你的对手是一个真正的大国政权。莱因哈特,在正常的情况下,是率领一支真正的大军来灭亡同盟的。虽然说莱因哈特头脑不清醒,巴米利恩时把战略问题降低到战术层次上。但在一开始,杨怎能知道莱因哈特这么昏头?他的反应,既然尤里安认为杨是该坐上作战统合长位置的战略家,竟然冒出“只能用战术上的胜利来救同盟”的话——这是战略家的作为?!

  杨拒绝了同盟民众组成的义勇军,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些什么。他认为义勇军没有战斗力,参加战争只会碍事。那他这些正规军我不知道从那里来的,也许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总之看来不是从同盟民众中来的。当然义勇军在开始的时候战力弱,但绝对应该是很有用的。是,这些义勇军一开始未必打很漂亮的仗,但杨作为一个合格的战略家,也是同样不应该把每一个战斗看到那么重的地步。杨应该组织起来的,是一个遍布全同盟的反侵略绵延大战,结果呢,他做了什么?把民众抛到一边,率领一只“精英舰队”去搞所谓的“战术上的胜利”?!简直就是一幅活脱脱好莱坞孤胆英雄的嘴脸,虽然他多半会嘲笑那种人。

  杨自认做喜欢民主的人,他的民主却是更本不相信民众的力量,一面叫着要民众自觉自信自强,做自己的主人。一方面说“保卫国家是职业军人的事,你们别管”,不是一种养宠物的心态吗?表面上是很喜欢是为了他们安全,其实却把民众摈弃在和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抉择外,不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和利用民众的政客比起来,未必然真的强到那里去吧。

  又:杨有一个观点,国家存亡无所谓,制度存不存在才重要,即制度是目的,国家是手段。可我记得政治课上告诉我们,一个制度好不好,不在于它听上去美不美妙,重要的是它是否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好象国家才是目的,而制度只是手段吧。国家的实际情况是现实,制度是一种理想,以理想来限定现实的杨是否算是落入了空想家的悲剧?很奇怪杨从来没有特别提过同盟现实的国情,总说的是“民主制应该要好一些”。那究竟怎么好呢,听上去更好?如果照杨的逻辑,共产主义这个制度应该很不错啊,在中国没行通是中国这个国家不对,应该把这个国家给干掉了?!或者说,原始共产主义也很平等,为什么被奴隶制这么残酷的制度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