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干道

银河英雄与三国

查阅导游手册

返 回

  前几天为写论文,看了一遍《三国志》,想起好多人都说杨像孔明,这种说法也没错,但这是与《三国演义》中的孔明相比。若与三国历史中的人物相比,我倒觉得杨比较像郭嘉,若硬要把称帝前的莱因哈特往三国上套,到可以套到孔明身上。当然,我去掉了成败结果。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今河南宝丰一带),是曹操手下最年轻的谋士,他追随曹操十一年,贡献了相当多的出人意料又有很大危险的谋略,他的谋略每一条都取决于敌手的心理状态是否严格遵循他的调度: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之时,既要正面抗袁,又担心背后刘备发难,同时,江东孙策也起兵欲伐许都,而曹操兵力本就少于袁绍,此时人心惶惶,郭嘉站出来了:对付刘备一定要快,要趁他还没有站稳脚的时候一举打败他;不用担心袁绍会追上来,袁绍“性迟而多疑,事必不速”,正可利用时间差去消灭刘备;至于孙策,更不必担心,他的伐许计划不会成为现实,恐怕到不了许都就死了,“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果然,袁绍迟迟放兵,孙策死于暗杀,曹操不必担心了。仅此一计,就可看出郭嘉对敌人及敌人的敌人心理分析的极为透彻,而且充满了危险,这个计策能实现,就是袁绍在该出手时不出手,而对孙策死的分析就更让人叫绝:难道能把曹操根据地的命运交给那天知道是哪位英杰之死士的身上吗?郭嘉就能。

  曹操倾全军远征袁尚和乌丸时,部属们都怕身在刘表处的刘备趁机发难,郭嘉又一次站了出来,“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刘表不会让刘备出兵的,曹操遂放心远征。

  杨对敌手的心理揣摩已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莱因哈特的每一步战术都在杨的分析之中,而郭嘉也是一样,每次计划总是最大程度的追求效率,为此不惜将风险系数置于高危点上,这与杨如出一辙。

  而且杨与郭嘉还有一点相同之处:“不治行检。”换句话说,就是行为不拘小节,鄙于礼仪。

  郭嘉是一个不拘成见,思路诡奇大胆的天才谋士,他与诸葛亮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历史上的诸葛亮,的的确确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政治家大于军事家,战略家大于战术家。孔明一生谨慎,严于律己,事实上从没有打过一场值得称为经典的战例,虽然他客观把握时势的能力并世无俦。

  杨不管再怎么被推崇为战略家,他所能表现出来的却只有战术家的一面(只从军事上来说),一方面是因为己方的领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战术都在莱因哈特的战略之下。

  在三国尚未形成之时,孔明已有了让它形成的方法,“隆中对”可说是孔明之所以为战略家的标志。其后孔明的一切行动都是围绕着“隆中对”的方略进行的。如果不是后来失了荆州,“隆中对”的预见成为现实也不是不可能的。

  战略指“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的客观规律制定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原则和方法。”(《军事知识词典》)其核心有一点即为“预见”。

  从这点来说,莱因哈特在这方面可与孔明相比。从《银英》全书来看,莱因哈特很早就有了统一宇宙的政治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必须推翻高登巴姆王朝,消灭自由行星同盟;为了推翻高登巴姆王朝,消灭自由行星同盟,他必须要有强大的武力……,总之,这个年轻人一开始就是一个战略家,即使从亚斯特会战之时就在战术上逊色于杨。

  虽然《银英》中没有将莱因哈特的战略系统的写出来,但我们可以发现莱因哈特的一切行动都是围绕着这个战略进行的。

  再看杨,他在亚斯提时决不会想到来因哈特的目的是统一宇宙,更不会由此拟订战略。直到莱因哈特成为侯爵,建立立典拉德-罗严克拉姆体制之后,杨才有可能推导出莱因哈特的真正目的。可以说,杨一直是针对莱因哈特的战略的各个阶段拟订对策,在各个阶段而言,可以称之为战略,在整体而言,亦可称为战术。

  抛开成败不谈,孔明与郭嘉,莱因哈特与杨威利都生于乱世,有匡济天下之才,但郭嘉与杨都是谋士、参谋,必须为上司负责。即使有战略之心也无法付诸实施。莱因哈特与孔明在名义上不是皇帝,却在事实上行使着皇帝职权,他们都从领袖的高度俯瞰全局,抱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并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