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干道

论《银河英雄传说》的人物

查阅导游手册

一、杨威利

返 回

  通过这篇文章,希望能将各个人物的行动和其在历史中的意义,做一下总结。也许有不当的地方,另外,也没有太多考虑人物的情感,和一些细节。而且,不是按主权国家的概念写的。希望能让大家接受。

 

一, 杨威利

  杨威利在艾尔·法西尔撤退之前的生涯,是很平凡的。唯一不同的,大概是他读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吧。

  艾尔·法西尔,杨第一次被赋予重任,这不是因为他的能力,而是因为林奇要推卸责任。但无论如何,杨运用他的才智,成功的完成了任务,并获得了晋升,这是杨军旅生涯的出发点。就这次逃亡说,杨拯救了几百万人的性命,(但即使落到帝国手中,也不会处死那么多人吧)但对历史而言,杨的成名,比艾尔·法西尔几百万人的性命,更值得注意吧。

  之后,由于多次立功,(这期间,同盟并没有处于军事上的劣势,有立功的机会)杨升至准将。

  亚斯提星域会战,杨所作的,只不过是挽回败势,不,是保持不败,救了第二舰队的将兵罢了。由于同盟政府的政治需要,他才被刻意吹捧为英雄。这反映了同盟的腐败,也不和杨的本意(拉普的死),但杨只有接受。不考虑席特列的需要,杨也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这时,杨发现了自己已经站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这里要插一句,杨一直认为自己是拿了同盟薪水的,这在杨的观念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伊谢尔伦攻略,十三舰队的组成,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人事上,充分体现了杨的知人善任,杨舰队的成员,在以后的历史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杨作为舰队司令官,有权配置人事。而同盟却不能发现这些人才,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些人很多受了杨的影响,据此而言,把杨比喻成恒星,有其道理。回到正题,伊谢而伦攻略,从战略上讲,杨是认为可以达成和帝国的和平,这也证明,杨对这时的同盟政府,没有正确的了解。若说伊谢尔伦的攻略,导致了亚姆利扎的溃败,从而加速了同盟的灭亡,也是正确的,但这只是事后诸葛亮罢了。同盟的覆灭,应归结为其民主政治的腐败,失去了建国时的理想吧。从战术上讲,若被称为奇迹的话,有这样几个原因:

  1,帝国对要塞硬体过分的信任。
  2,要塞防守司令官和要塞舰队司令官不和。
  3,杨洞悉了这不和,分离了兵力和要塞。
  4,间谍计的成功(这要归功于帝国的腐败了)这虽非正统战术,也是战术的一种,不能了解这一点,而过分夸大杨的能力的话,是不符合实际的。

  至此,杨以为他的军旅生涯结束了,之后就是几十年的和平,但事后证明,这样想真是大错特错。

  亚姆立扎会战,同盟的出兵,明显,不,根本没有任何必要和目的。这只是当政政府为了延续统治的需要和霍克个人竞争心理的结果。对于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上说,这真的太无理了。政治家为了个人的目的,可以置上千万士兵的性命和国家的利益于不顾,这样的国家,怎能称之为民主国家,又怎能不亡呢。战略上缺乏目的,战术上又不能完成补给,又被莱因哈特施以焦土战略。失败是必然的。杨又一次在失败中,化解了莱因哈特的追击,使同盟不致全军覆没。但是,这是没有任何战略上的意义的,同盟70%的战死率,不是杨一人可以回转的。

  在此之前,杨对于同盟的命令,只有听从。但随着杨不败名声的扩大,杨终于对时局有了影响力。

  “救国军事会议”政变,杨正确预见了这次政变的发生,如原著所说,从莱因哈特要求交换俘虏,到帝国的大规模内战,杨只要顺藤摸瓜,就能洞悉莱因哈特的意图。但杨终究没有能阻止这场政变。政变既然已经发生了,杨唯一的选择是打倒政变党,杨不允许民主共和制度被如此亵渎。但是,十一舰队的溃败,进一步削弱了同盟的军力。在帝国和同盟的内战中。帝国变得越来越强,而同盟则越来越弱。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不能理解,但要看到,帝国的内战,是的高登巴姆这一反动势力彻底灭亡,有活力的罗严克拉姆体制执政,从经济上,莱因哈特可以没收贵族的财产(这其实可以理解为,越腐败的政治下的革命,所取得的成绩越大,新体制则更有活力),而军队的士气也高升。而杨的胜利,却导致了特留尼西特的上台,结果民主制度的形势更加恶化。

  在此总结一下,杨以上的行动,深刻的看,杨的不败,并没有延缓同盟的灭亡,只是造就了杨一个人的威名。杨不能脱离同盟的命令,更深一层说,杨不能脱离他自己的民主制度的理念。杨不能成为独裁者,也就没有权利作战略上的选择。如同邱伍权所说,杨有很多缺点,但他唯一不能被批评的是,他坚信民主制度下军人存在的意义。杨的行动,使他成为民主制度的象征。进一步说,同盟可以灭亡,但民主制度却因为杨而保存了下来。杨就是这样一个人。

  兰提马利欧会战,莱因哈特从费沙进攻的宏大战略,被杨看穿了。莱因哈特和费沙的密谋,杨虽然知道,却没有办法。(尤利安带回了费沙的情报,但没能使自由商人抵制帝国的进攻,而比克古也没有足够的影响力使同盟政府对此警觉)其实莱因哈特的选择,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在同盟的弥留期,民主主义,却从某些人身上觉醒了。如国防委员长,而比克古和邱伍权,作为为同盟陪葬的军人(这样说可能不好听,但海尼森的理想,以及长达两世纪之久的同盟,不应该有人陪葬吗),也活跃在历史上。据我看来,兰提马利欧会战,其正面意义就只有这些。

  巴米利恩会战,杨终于有了战略上选择的余地。放弃了伊谢尔伦,以一个舰队对抗帝国的大军。战略的不利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有有利的一面,杨的根据地没有被帝国掌握,这就形成了游击战的战略基础。而莱因哈特是单身,更扩大了杨的胜望。如杨所说,莱因哈特的目标是击溃我们全体,而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杨在战略上成功的挑逗,和战术上欺骗莱因哈特的战法,使得他取得了成功。但众所周知,杨在打败莱因哈特的前一刻,停止了炮火。这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要点。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使杨这么做:

  1,杨身为民主制度的军人,不能违抗政府的命令。(以上已做出说明)
  2,杨考虑到帝国人民的利益和全人类的进步,不能打倒莱因哈特。莱因哈特是历史上少见的,有为的君主,是专制的改革者,他的出现,结束了高登巴姆王朝的腐败统治,做出了进步的改革,使大多数民众获得了生活上的保障和幸福。不论是否符合民主主义,这一点是不容否定的。如杨所说,我并没有否定专制统治的意思,只是觉得如果在这一方面有一个真理的话,在相反的方面是否有一个等质量的真理呢。另外,杨个人觉得,莱因哈特超乎杨的想象的伟大,而打倒这样的人使他恐惧。如杨所说,我并不想打倒他,政府的命令,只是给了我不打倒他的机会。而从战略的角度看,米达麦亚和罗严塔尔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希尔格尔的智略,不应该有回报吗。有一些人希望打倒莱因哈特,而更多的人不希望,从唯心论的角度看,这不是应该的吗。莱因哈特一个人也不能做出大事业,因为他的知人善用,也因为有那么多人真心支持他,他才能够完成霸业。(在莱因哈特的评论中将涉及)

  杨的休假期和逃离海尼森,杨在休假期间,除了思考外没什么作为,这么说都是抬高他,应该说,他成天只是吃饭睡觉吧。杨不是勤勉的人,我们不需要每一点都赞美他。杨也不希望有个人崇拜。但也不是说不勤勉就是缺点,杨并没有舍弃过一次他应付的责任。杨思考的事情,我也不必重复,只不过历史潮流的速度,有些出乎意外罢了。(田中故意的吧)又离题了,那么说说连内肯普和同盟政府在杨的逃亡中各扮演了什么角色。连内肯普被杨打败过两次(他是帝国唯一有此殊荣的人),加上奥贝斯坦的唆使,还有他个人的性格(他不能理解杨的清心寡欲,这是性格不和),导致了他行动的急进和偏激。而同盟政府,或者说列贝罗,为了自己的存续,牺牲了杨个人的生命。这其实违反了民主主义的原则,也就是说,主权国家的利益,凌驾于民主主义思想之上,这是不合理的,国家,或说同盟,的存在,是实现民主主义的工具。如今舍本逐末。还有,个人对主权国家的敬仰,根本毫无意义。(说维护主权是没有意义的,说维护民主,才应该受到支持,没错,我是在影射台湾问题)如先寇布和列贝罗争议的结论,“你在你良心的范围之内,是个有良心的政治家。”用这句话形容列贝罗,实在精确。其实无论连内肯普还是列贝罗,都低估了杨一党的反弹。其实杨也没有预测到这种情况,杨一直不相信同盟已是如此。而杨一党更是被逼的。所以,谁也没有预测到全部的事态。有时历史确实是如此,我们对于这种突发事件,也应有接受的准备。

  马尔·亚迪特会战和伊谢尔伦再夺取,先说杨的处境,杨虽不认为艾尔·法西尔是个好去处,但这是唯一的选择,不能置之不顾。而再夺取伊谢尔伦,可以使费沙商人提供资金援助,没有资金是什么也做不了的。但和前面比较,杨在战略上的选择面更大了,军力上的不利没有什么,因为只有军力也没有用(这样说是反证,不会太奇怪吧)。从战术上说,杨的成功在于利用了鲁兹的性格,这也属于心理战的方面。另外,杨能预见有需要再夺取伊谢尔伦的时候,说明他是个眼光很远的人。不败的名将和难攻不落的要塞,产生的宣传效果,也不能不列入历史的考虑范畴。民众是易受宣传影响的,这和唯物史论有出入,但是事实。
而比克古的立场和比克古的意愿,使他选择了战死沙场。“我生活于幸福的时代,可以看到莱因哈特和杨威利两名旷世的名将而不用看到他们任何一个的失败……”“和同盟的灭亡。”“我们不能自责为何不能阻止这件事,因为这等于不尊重比克古元帅的选择。”(而我喜欢的邱伍权作为老人的陪伴也死了)这对杨可说是很大的打击,洁西卡,比克古,费雪,都死在杨的前头。杨为这些人悲伤,尔后,有更多的人为杨而悲伤。

  祭奠——回廊战役,这是杨的最后一战,但杨在这之前,用很大的力气研究,天平这端人的性命,和那端民主主义孰轻孰重。甚至在开战之后,还对这个天平耿耿于怀。我个人认为,民主主义是值得用人的生命去保卫的,这或许是浅显和好战的想法吧。从战术上,杨舰队并没有用什么奇术,因为没有用的余地,而杨舰队的骁勇善战,还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能和7倍于己的敌人战成不败,尽管有地利也是很不容易的。但也要注意的是,费雪的死等于杨舰队已失去战斗力,而如果莱因哈特没有病的话(这也是莱因哈特听幻想中的齐格飞的劝说的条件),杨也不可能撑下去。就结果说,巴米利恩,杨放过了莱因哈特,而回廊战役,莱因哈特放过了杨。当然不能简单的这样就感到平衡,要看到,这两次“放过”都对历史有正面意义,或说杨和莱因哈特,都先后肯定了对方的存在和理念吧。

  杨的死,杨被地球教暗杀而死,地球教有这么做的理由(将在以后讨论)。就结果说,杨种下的民主主义的种子,没有因为杨的死这一狂风暴雨而夭折。这证明了杨所以一直坚信的民主主义的生命力,这也是杨一党,特别是菲列特例加·G·杨和尤利安,共同努力的结果。杨的一生结束了,但总的看来,杨对于历史所能做的,生前大部分都做了。杨的广大的知性的思想没能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可能是个遗憾吧,但杨一生所做的,不是正诠释了他的思想吗?

  总结,这个总结将是感情化的,代入了杨的性格。

  杨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第一是民主主义和“最好的专制”的矛盾,杨说过,他如果生在帝国的话,是乐于为莱因哈特效力的。但他却是喝着民主制度的水长大。目睹了民主制度的腐败,但坚信民主主义的意义。这是杨观念上的矛盾。第二是作为历史旁观者的心愿和被历史的洪流卷入的矛盾。杨对于杀人有着本能的强烈的反感。和莱因哈特不同,杨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候坚信战斗和杀人是有意义的。虽然从历史上,社会的革新是免不了杀人和流血的,杨也知道这一点,但这和杨温和的本性不和。但杨又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在能够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时,杨会很高兴,但在取得胜利后,杨又会进入自我厌恶的深渊,而为此感到疲惫。这是杨性格上的矛盾。另外,对于他身边的人,杨也不是没有烦恼,对于尤利安,杨不希望他成为军人,但有时又期待他军事上的才能并加以教导。对于菲列特利加,杨认为自己没有获得幸福的资格,又介意年龄的差距,但又回应了她的感情。杨是如此矛盾的一个人,但他又是如此高尚的一个人(写“高尚”这两个字的时候,我真的充满感情)。他的矛盾,使他更像一个平凡的人,而被平凡的人所接受。我喜欢他,也敬爱他。虽然他只是书中的人物。我也很“痴”吧。

  再加一点,杨和莱因哈特的关系。除了最终的相互肯定外,杨钦佩莱因哈特的能力和气量,一直认为自己不如莱因哈特。而莱因哈特,一直视杨为自己不可缺的对手(杨死时,莱因哈特所受的打击,不可谓不大),对杨又有一种超乎对对手的期待。他们其实都喜欢对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