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干道

给卡介伦提督
的回复

查阅导游手册

返 回

  首先,就国家的问题,安不想就其应该如何定义与提督讨论。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苏联的诞生是因为意识形态以及当时两大阵营的局势决定的,一旦意识形态淡薄,当时的局势不复存在,维系一个“苏联”的力量自然也就消失。苏联是一个国家,只是她已经死了。即使以后还会出现以这个名字命名的国家,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与之有些传承如此的关系而已。

  不过,提督啊!如果不将同盟与帝国视为一个整体,那么同盟对帝国的大攻略岂不是侵略了吗?那……连仅有的道义上的理由都没有了。不要说帝国还不是侵略同盟这种话,帝国侵略同盟是帝国无理,同样同盟侵略帝国也同样是无理。不要说同盟要与之战斗的只是帝国军队而已,战争就是破坏,战争就是流血,即使流的只是军人的血,那……与那些军人血脉相连,情谊相通的亲朋们会感激涕零吗?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确没错,但是自由行星得的民心只是同盟域的民心而已,而同盟域的民众能代表帝国域的民众了吗?不认同一个人,并不意味着认同此人的敌手,有什么迹象表明他们不是一丘之貉呢?同盟军接收他们,给他们粮食,他们会感激,更甚者会给予同盟军以帮助,但他们能帮助什么呢?情报吗?行政部门都已经辙离,他们会把手中的情报资料留下吗?他们可是有条不紊地辙走的。军方……那位处理得更彻底!只可能留下些谍报人员,不用多,一个住人行星一两个也就可以了,何况也没必要每处都派。谍报人员也不用担心通信会侦破,因为实在不需要频繁的联络,甚至只要向发一次情报就可以了。那就是同盟军到达该星球的舰队番号,及其抚民措施及状况,其他根本也没有太多有必要报告的。人员也不必特别派遣,帝国的百姓可都是要服兵役的,查查户藉档案或退役军人档案,发几条命令就够了。帝国的百姓没有拒绝的能力。况且他们只要不是选择危险的民主共和份子暴露的危险性几乎为零。试想,哪个无民主共和意识的普通百姓在接受了这个任务后有必要报告同盟军:“对不起,我是间谍?”

  莱因哈特在同盟对帝国大攻略时的确是代表高登巴姆王朝的门阀贵族,但很不巧,没有迹象表明他是在帝国民众知晓同盟大进攻后才辙走物资的,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实在物资辙离之前同盟已经让帝国的民众知晓他们要对帝国采取大进攻来解救他们。而且由于伊谢尔伦要塞的沦陷(帝国方面的观点),帝国方面的防御等事务需要从新调整,大规模的人员与物资调动在当时也不能说很特殊。很遗憾,莱茵哈特并没有留给帝国的民众对抗他的时间和机会,而在同盟军进攻后……战时转移物资是再正常不过的。而且,帝国民众的粮食能有多少?即使是农民,有半年存粮也应该说是富足了吧?问题是,帝国的民众丰衣足食吗?一家有一个月的存粮都不多见,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因为在正常情况下,看不出有屯积的必要。而只要不是民众私人拥有的物资,怎么处理他们有权过问干涉吗?国有资产民众可以随便取用吗?商人的物资,不用钱的啊?

  即使帝国的民众再痛恨帝国,在没有代表他的军队,行政人员等诸如此类统治者的代表之后,他们最大的善意也就是迎接同盟军的到来了。同盟军还指望他们踊跃报名参军加入到打击万恶腐朽的帝国的行列中去吗?别忘了他们也是厌战的一群。

  安给同盟军想出的办法的确是犯了兵家大忌,但这个大忌并不是由于安想的办法犯的,因为同盟的这次出兵本身就犯了这个大忌。而提督提到了《孙子兵法》的作战篇,不过安不知道提督是有意还是无意,还是觉得不重要,《孙子兵法》的计篇不知提督详细研读过没有?“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于此观之,胜负见矣。”此次同盟大进攻庙算得多抑得少?

  而同盟的大进攻,其预期结果是什么呢?胜利吗?要做到哪个份上才算胜利?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那么其采取的行动是向敌我双方表明已经占领了该地区。同盟占据了帝国的领土,帝国丢失了自己的领土,同盟没有胜利吗?帝国没有失败吗?已经取得了胜利,扩展胜利有困难,但总可以说有撤兵理由了吧!(事实上,采取这样的策略,应该先派遣先遣部队占领敌方的边境星域,也就是敌方靠近伊谢尔伦要塞的小据点之类的,甚至只是在伊谢尔伦回廊那一侧不远的帝国领构筑建筑临时据点。这样子帝国军就不得不攻过来了。谁叫你一开始就所有舰队杀出了呢?连诱饵都不舍得放!!!当然相对的,帝国方面也不见得会那样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不过这样一来,如果不是能至少解放半个帝国,支持率好象没理由上得去呀!胜虽然是胜了,那也只不过好象是例行小战役的样子,很难激发民众热情的!!!)

  虽然同盟与帝国相较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弱势,但是否可以以武力取胜呢?也不是不可以。依照同盟在大进攻中的军队而言,还是可以的。问题选择什么时机。当然如果帝国是在流血帝的时代这样的考虑是多余的,否则如果选择时机不恰当,以弱凌强,结果……除非奇迹天天有。

  当时为什么不是同盟进攻帝国的时机呢?

  其一、伊谢尔伦要塞刚刚失守,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造成帝国军的恐慌,但相应地帝国军也会因此加强己方的防御,而且必须是大改。总不成伊谢尔伦丢了,帝国防务就垮了吧?帝国军因伊谢尔伦要塞的失陷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严阵以待,以防同盟进攻。与有备之敌交战,这……胜算多抑少?而且相对地,伊谢尔伦要塞关于帝国方面的资料也就有相当部分过时了。

  其二、帝国当时的状况相对稳定,佛瑞得李希四世虽然没有很大的作为,但是他保证了帝国政局的在某种程度上的稳定,而且没有恶化。莱因哈特在当时虽然已经崭露头角,但在当时表现在外的只不过是新贵而已,而且对外没有迹象表明他会篡位。他的出现并没有削弱帝国的实力。而当时直接处理帝国事务的帝国宰相立典拉德侯爵在他的位置上已有十余年并屹立不摇,甚至在之前历任内务、宫内、财务三尚书之时也都未犯下大错,说明他本身的治理能力相当出色。在某个意义也就是说,虽然帝国民众与统治者——帝国贵族的矛盾不可调和,但在当是时并没有被激化。而利普休塔会战和罗严克拉姆王朝的成立时的极力拥护莱茵哈特只能说明帝国的民众要的不是推翻帝制和民主而是要一个好的统治者而已,如此简单。如果当时矛盾就激化至不可调和,那么根本不需要由莱因哈特来推翻高登巴姆王朝,早就有别人出头了。哪里轮得到他这个小年青?

  好奇怪噢!为何,为何没有一位提督们就出兵的时机提出这样显而易见的问题?虽然服从是军人的天职,但讨论中提出反对意见并不意味着不服从军令呀!是顾忌着什么呢?而杨居然是提出因为对手可能是罗严格拉姆才要慎重考虑,而不是……相对而言乌兰夫提督的提问水平要好得多了。虽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那么同盟要想取得胜利,要选取什么时候呢?那就是帝国政权更迭之时。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即使仍然是高登巴姆王朝,但新势力与旧势力之间的争斗,必定至少在造成帝国内部的某种混乱,这个时候才是出兵的时机。不过遗憾的是同盟的评议会等不到佛瑞得李希四世死。

  而且要命的是,这次同盟对帝国的进攻,费沙根本就是反对的。同盟的情报……那可是大部分来自费沙的呀!

  对同盟的此次进攻,为何同盟撇开费沙自己行动呢?很大部分是由于同盟内部各势力的争斗吧!大概也是因为某些人对费沙支持特留尼西特而不是自己而作的努力吧!没有费沙的情报,同盟也没有在帝国领的情报网,怎么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呢?当然是,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败。但帝国军在帝国领内,要建立情报网当然简单得多,即使其运作不很好,比起同盟军来多多少少算是知彼了,知己嘛!罗严克拉姆也没有在这种战略方面估计失误太大。同盟与帝国,怎么可能在一条起跑线上?

  还有就是一鼓作气的问题,什么才叫占便宜呀!占得地方多就是占便宜吗?反倒是占的地方多,同盟军吃亏!就象是原本是拳头的力量,后来就成了手指的了,力量分散了就意味着随时可能遇敌,精神当然放松不下来。弦绷得太紧,当然就容易断掉。这个对于同盟军而言怎么看也不是可喜可贺的。一鼓作气不是己方士气,而是指敌方。一鼓作气,再鼓而竭,三鼓而衰,指的是敌方士气高涨的时候,不是我方与之直接对阵的时机,士气有所低落但还有相当士气的时候,也不是,只有待敌方的士气衰落了,才是我方进攻的机会。这和占便宜有什么关系?

  日军是兵不血刃地占领东北三省,但当是时,他们并不是不了解敌方的去向、兵力大小、位置以及政局的情况,就这一点而言同盟军是与之不同的。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就同盟与帝国双方而言,在此攻守之间,双方在这两点上做得怎么样?(注意,此攻守并非同盟是攻,帝国是守这样简单的解释。)

  还有安说的太民主,仅是字面上的民主,也就是民众自己作自己的主。对于普通个人,这也就够了,但是就治理这个角度而言那就差得太远了。真正的民主需要为他人着想。做一件事不能只考虑到己方能获取何种利益,还要多想想能为他人带来何种利益,还要想到如果事情不成功会造成己方他人的何种损失,如何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等等……只有能够处处为他人着想,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这里不想详细解释。)同盟为帝国的民众想了多少?“太民主”太好听了,是不,那换白一点的吧!太自私了!!!

  还有申明一点,虽然银英是篇很吸引人的小说,但安从来对田中的某某人天才,某某人奇迹等等诸如此类不敢苟同。因为“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战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攻。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